“如果这次考试你考了前十名,妈妈就给你买你最想要的玩具。”

“如果你能坚持每天看书,爸爸就奖励你十元钱。”

……

在生活中发生的这一幕对于我们家长来说应该不陌生,仔细想想自己也经常像这样用奖励来激励孩子好好学习。

毕竟想要孩子乖乖听话,家长最常使用也最为有效的工具便是奖励了。

但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可能短时间有效,但在长期看来,它正在慢慢消减孩子的学习兴趣。

研究表明适度的奖励有利于巩固个体的内在动机,但过多的奖励却有可能降低个体对事情本身的兴趣,降低其内在动机。

这一发现早在心理学中的德西效应便有体现。

德西效应

德西效应起源于美国的一项实验,心理学家通过分组比对发现,得到奖励的实验对象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逐渐减弱。因为领衔实验的心理学家叫作爱德华·德西,因此这个结论被命名为“德西效应”。

德西效应表明: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奖励和内在奖励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降低工作动机。此时,动机强度会变成两者之差。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即内在奖励)时,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外在奖励),可能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在育儿中的体现

人做出行为的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孩子也不例外。

内部动机指的是人自发地对所从事的活动的一种认知。外部动机:指那种不是由活动本身引起而是由与活动没有内在联系的外部刺激或原因诱发出来的动机。

简言之:内部动机就是孩子自己有兴趣,不用催他自己就去行动了;外部动机则是有外力因素施加孩子才会去行动,得催一催。

如:上小学的小轩突然对绘画感兴趣,在每天空余时间会拿起画笔跟着绘本学习画画。

小轩的妈妈发现了小轩喜欢上了绘画,她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爱好,便想让孩子长期保持着这项兴趣,便给予小轩奖励:“要是小轩能坚持画画,每天就可以多看十分钟电视。”

但小轩得到妈妈允诺的奖励后,画画却不积极了,空闲时间总想着看电视,如果妈妈要求他学画画,他总是拖拖拉拉,甚至提出以再多看二十分钟的电视为要求。

在这里,小轩主动学画画是出于内部动机,他是真心喜欢画画,沉浸在绘画世界对他来说是愉快的事情。

而小轩妈妈让小轩多看十分钟电视的奖励是来自外部的物质奖励,这一奖励让小轩画画的内部动机掺杂了外部动机,甚至画画的内部动机会完全转化为外部动机,这一动机转变导致他画画的兴趣下降,减少了画画对他的吸引力

因此,家长在使用奖励时应具有选择性与适当性。

明白什么时候使用奖励,什么时候不使用,使用的奖励类型与程度。

利用德西效应给孩子正确的奖励

  • 了解孩子兴趣,培养内部动机

家长要细心地观察孩子,了解他对什么感兴趣,引导孩子进一步发展兴趣。

如:观察到孩子喜欢动手操作,可以引导他们制作手工、参与科学实验、模型制作等等;观察到孩子喜欢交流表达,可以引导他们参加朗诵活动、演讲比赛、辩论赛等等。

家长要全面地了解孩子,提供让兴趣进一步发展的各种有利条件,培养孩子的内部动机,让孩子在参与中获得快乐,进而培养积极向上的内驱力和良好的行为品质。

  • 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物质奖励确实能在短期内强化孩子的行为,但是长期使用物质奖励,会在无形中把孩子的内部动机转化为外部动机,如此,孩子会只专注于物质奖励而失去对事情本身的兴趣。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曾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欣赏和赞美。”

所以,家长们要遵循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原则。如:一个赞许性的微笑、一个鼓励的拥抱、一次真诚的表扬等等。

  • 提高奖励门槛,控制奖励频次

家长们给予的奖励都要让孩子通过努力才能获得。一旦觉得奖励来得太容易,太简单,孩子就不愿意过多的付出。越是没有挑战性的奖励,越会引发孩子的惰性与消极行为。

家长奖励的目的是为了孩子好,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奖励的同时也要注意遵守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原则,适当地提高奖励门槛,合理控制奖励频次,从而激发孩子的内部动力,培养良好的行为品质。

举报/反馈

小宇心理学

30获赞 4粉丝
小宇分享心理学知识文刊书籍课程笔记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