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娱理
在对《回响》的评价中,80%的网友都在讨论冯小刚。
这是冯小刚继《北辙南辕》后,再次回归小荧屏的作品,也是迷雾剧场的第十二部作品。《北辙南辕》口碑的争议,让很多观众带着“审判”冯小刚的眼光来“审判”这部作品。
连更六天后,《回响》在迷雾剧场中热度值排名第二,豆瓣评分排名第五,但在社交平台和部分媒体口中,它的评价却是两极的。一派观点认为,冯小刚不懂悬疑,把破案剧拍成了伦理剧。另一派观点认为,《回响》用的只是悬疑的套子,内里是冯氏作品一贯对人性的剖析。
《回响》大结局当天,娱理工作室见到了冯小刚。65岁的他不怎么会用手机里五花八门的APP,但依然关注外界对《回响》的评论,甚至犹如年轻导演一般忐忑。对话间歇,他诚恳地问我:“夏冰清这个角色你觉得冒犯到女性了吗?”“视频网站的热度值是怎么算的?”
于是,我们聊到了拍悬疑剧的动机,《回响》“不够悬疑”的争议。聊着聊着,冯小刚慢慢和我们聊起了近几年没拍电影的原因,以及长期处于争议和谣言中心的自己。
第二天,冯小刚罕见地发了一条微博,提到《回响》是一部从文本上忤逆迷雾剧场观影期待的作品,达到如今的热度已经远超期待。最后,他用了“再见。”这个早已被网民遗忘的词收尾,像是老一辈艺术家对文本礼仪的恪守,又像是与“缠绕”自己已久的网络舆论争议告别。
以下是冯小刚导演的自述:
勇闯“迷雾”
2021年,一位《人民文学》的编辑给我推荐了《回响》这部小说。
《人民文学》是顶级文学刊物,我想着得看看,就在春节假期一口气看完了。看完之后,觉得真是不错,当时就想把它拍出来。
我拍戏没什么固定的偏好,就是看内容能不能吸引我。比如说《大腕》,我当时就是看到广告无孔不入,就想到如果一个明星死了,是不是葬礼他们也愿意植入?我觉得这事特别好玩,特别颠覆,就开始写剧本。
我相信,大部分人对悬疑剧都有好奇心。我虽然没拍过,但作为导演也有好奇心,因为我爱看这样的戏。我在迷雾剧场看的第一部戏,是《隐秘的角落》。看了两集之后,我觉得非常好看,但之后我就不看了,因为我想等全播完了,再一口气看完。
我过去拍过很多不同的题材,比如说《甲方乙方》这样的喜剧片,《集结号》这样的战争片,《唐山大地震》《1942》这样的灾难片,《夜宴》这样的古装片。《芳华》对我来说是一部青春片,讲的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我也曾因为一个朋友的故事,拍过一部像散文一样的电影《只有芸知道》。
但唯独悬疑类的没有拍过。悬念对创作者来说就像是个拐棍,它拎出了一个吸引人的因素。但像生活流的片子,就没有这种拐棍。
之前我也想过,要不要把《回响》拍成电影。但它是一部长篇小说,拍成电影的话,就要砍掉一些人。电影更适合中篇小说,长篇小说做电视剧本更合适。所以一开始我们商量好的就是拍十集。但确实是因为编剧东西老师每一集的字数都写得特别足,小说里也有大量的主人公内心描写,剪得太紧了好像也不对。我第一次剪完了是十五、六集,后来又给缩到了13集。
这部戏虽然只有13集,但我们拍了80多天。像英美剧的制作和电影的制作水准是差不多的。如果有时间,我还是想尽可能地拍得品质好一点,演员也能沉浸在里面。如果你让演员一天背好多页的台词,在很疲劳的状态里拍,就顾不上那么讲究了,这不是我想做的事。美国人英国人都能做到,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
这部剧用了拍摄一部电影的时间,但是它的长度是四、五部电影的长度,因此要比拍电影的工作量更大一点。但即使是这样,我们的摄影师赵小丁还是非常在意每一个镜头的质量,没有在这方面放松要求。现在拍剧用的都是数字摄影机,和拍电影的机器是一样的,都是6k。《回响》如果在电影院的大银幕上播放,和电影的效果是一样的。
选角上,爱奇艺对我的选择没有提出更多的要求,给了我足够的尊重。
我和王阳在《北辙南辕》中合作过,我对他很欣赏。在中国的男演员中,他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小宋佳我们俩也很熟,我也一直想和她合作,但是都没找到合适的机会。这次我看完《回响》,第一个就推荐给了小宋佳。小宋佳看完了很痛快地答应出演,这也是让我下定决心拍这部戏的关键因素。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人来演冉咚咚,可能就没有那么大的动力。
《人世间》我也看过,有观众说是“姐姐姐夫二搭”,其实是碰巧了。
“不够悬疑”
一开始我也不清楚,喜欢悬疑剧的人喜不喜欢《回响》,因为这个戏在迷雾剧场里偏文。但播出之后,它的热度值比我想象的要好。一开始我不了解热度值是什么意思,我更清楚电影票房。但是我知道,还是有观众喜欢这部剧的,没有因为里面揉了很多生活的内容就非常失望。
如果这部作品只是单纯破案,就太单薄了。但《回响》把主人公的家庭生活,包括很多次要人物的内心处境都做了很详尽的描写。其实在这部作品里,凶杀案只是个壳,更多的是对人心的侦破,有点“借鸡下蛋”的感觉。
剧里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侦破案件,另一方面是冉咚咚的婚姻,两方面是缠绕在一起的。破案不顺利会影响到她的生活,生活出现的裂痕反过来也会影响她破案。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剧,喜剧也罢,悲剧也罢,正剧也好,悬疑剧也好,所有类型都是围绕着人,这是非常吸引我的。
比如,徐山川强奸了夏冰清,但他们俩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恨和报复,而是形成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式的施虐者与受虐者的关系。人物关系的逆转,也是看小说的时候很吸引我的。
从徐山川、徐海涛、吴文超、刘青,再到易春阳,《回响》里的凶手有一种击鼓传花的感觉,但每一个人都有脱罪的理由——徐山川找到徐海涛,没跟他说把夏冰清杀了,就说让她别烦我了;徐海涛找到吴文超,也没有说你把夏冰清杀了,就是让他出个策划,别让这女的烦我老板;后来,吴文超又找到刘青,刘青又找到易春阳,都没有说要杀人,但是话里又含着某种提醒。
每次拍戏的时候,我都不会想它是什么类型。我觉得首先这故事得讲好,人物尽可能要立体一点、丰满一点,整个作品拍完了,才会呈现出一种类型。
所以《回响》这部剧一开始并没有明确是纯探案剧,因为冉咚咚是一个警察,但是她回到家也是位妻子,一位母亲,她是有生活的。她的生活是大家都熟悉的,比如夫妻之间的矛盾,他们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这个戏太年轻的观众看起来会有点门槛,当你步入婚姻生活之后,再看可能会感触更多一点。
我知道这部戏是有点门槛,但是没门槛的我也不想拍。
为什么不拍电影了?
《只有芸知道》之后,这两年我就没什么机会拍电影了。我面临着这样的现实,但是并不明白是为什么。
现在不像前几年影视行业特别红火的时候,可以有很多的选择,现在没有那么多选择。有很多东西你喜欢,但是不能拍,或者说没人愿意投。诸多这样的因素,导致我拿到一个小说或者剧本,会先想怎么在平台通过,怎么能有人愿意投,因为我觉得要是老不拍戏,手就生了。
就像足球比赛里,场下的板凳队员会一直折返跑,就是要保证在教练换你上去的时候身体是热的,一直在运动状态里。如果你一直穿着棉袄坐在替补席上,临时让你上去,你是跑不起来的,你的竞技状态是差的。
我觉得这两年的我,就是替补席上的队员,拍这两部剧就是为了热身,这是我的真实想法。
后来我和龚宇聊天,龚宇说我可以试试拍短剧,我一试觉得还行。所以我挺感谢爱奇艺,在这几年处境并不好的情况下,爱奇艺挺支持我的,基本上我想拍的都会让我拍。
其实我一直有创作电影的欲望,也看过很多好的本子。现在能拍了,就有了《非诚勿扰3》。
《非诚勿扰3》这个作品我想了好多年,有时候碰到葛优,葛优问我“咱们怎么没拍《非诚勿扰3》?”其实我一直在想第三部,但拍什么这件事挺难的。因为《非诚勿扰2》结束的时候,他们俩已经结婚了。最后,我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就把《非诚勿扰3》的剧本写出来了。这个剧本前年就写出来了,今年才有机会正式拍。
《非诚勿扰3》中,葛优、舒淇、范伟、姚晨等原班人马都会回归,还会加入一些新的演员。目前看整个影视界有复苏的迹象,增加了很多的可能性。所以我也有一些准备拍的电影,除了《非诚勿扰3》这种让大家笑一笑的喜剧,也有非常结实的作品。
剧的话,未来如果有10集左右的好剧本也一样可以拍,但是不会拍30-40集的长剧,我的体力支撑不了。我现在工作的精力,基本上只在两个月到两个半月,特殊的作品可以持续三个月到四个月。但因为注意力好像超过这些天数就会涣散,我的热情就没了。
上次拍一个30集的戏,我觉得挺累的,拍的时间长,30集剧本里顾不过来哪集是哪集的事。所以现在对我来说最好的状态,就是十几集这种短剧。
关于谣言
关于外界的评论,我想分两个方向回答。一个是我关心不关心评论?我关心评论。另一个是我在不在意别人对我的评价?我也在意,我也愿意听大家评价好,但是现在很多人说我不好这事,我已经习惯了。
说不在意外界评价的人,一般来说,他没说真话。从真实的人类情感来说,谁愿意天天听人骂你?你还是愿意听别人说好,这是人性。
但这么多年过来了,我确实适应了每一部作品出来有赞的有骂的,这事儿不奇怪。而且你要知道,一件事出来没有全说好的,肯定是有支持有反对的。
互联网有一个特点,就是过去观众没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媒体才有渠道发声。但今天的互联网让每一位观众都有机会表达对一部作品的看法,因此评价会变得特别多元,说什么的都有。有一些批评真是说到点儿上了,这对我是有帮助的。另一种单纯发泄情绪的,我一看就知道不要被它影响。
之前《北辙南辕》播出的时候,我也听到过不好的评价。有机会的话,我还是想认真看一看说得对的地方,想一想为什么这些问题当初没想到?《北辙南辕》我觉得问题还是在于它是编的故事,写的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
我其实是想关注网友对作品的评价的,但我没有下载能看剧的APP,我的手机基本就是打电话、发短信、发微信,不下载这些软件。我不知道从哪个渠道能看到更多评论。有时候资讯APP会推送一些给我。今天我在APP上看到一个推送,说“《回响》这回又扑街了,扑得一塌糊涂”。实际上他也没有什么根据,就是这么说他觉得解气或者舒服,你也拦不住。
最近这些年,有很多人给我造了很多谣,为什么我一直没有公开澄清?因为我觉得这是无中生有的事,如果你造个谣我就蹦出来澄清,我就上了他们的当了。
比如说前些日子,我送孩子上学,有人非说我移民了,而且还有鼻子有眼地说美国移民局说的。首先,美国移民局对谁要移民是不会公开的,他怎么能知道?第二,我是中国护照。但我也不愿意别人一攻击就把护照贴微博上,这也没必要。
还有人给我造谣,说我每次赈灾捐款就捐一分钱,我觉得特别可笑。其实文艺界很多次捐款,我都是发起人之一,就悄悄捐了,不会发微博说我捐了多少钱,因为有时候捐了钱还会挨骂。
但有些网友就会因为你没澄清,就说你看这人多坏,他挣那么多钱,就捐一分钱。甚至有观众会觉得你这么坏,你的戏我也不看,他就是利用谣言来败坏你。
现在特别有意思的一件事,就是如果我想要逗你,就给你无中生有造个谣,你急了就要澄清。我再造一个,你又要澄清,就像耍猴似的。我不想让别人这样耍,因为国家还有法律保障我们。所以要适应这个时代,少生这些闲气,把注意力集中在创作上,最终还是靠作品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