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静逸阅读

心理健康越来越成为现代人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你有时会不会发现自己很难喜欢自己,总是不由自主地进行反思,检讨自己做过的事情,深陷负面的幻想之中。

你有没有过被拖延症我的很痛苦的经历,明明知道时间所剩不多,却不由自主的把事情一拖再拖,工作放在眼前,却总是走神去干其他的事情。

可能我们都缺乏一个向内看见自己内心的机会。

幸运的是,我在《简单心理·向内看见》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

“简单心理”,实际上是一个国内领先的专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它的全称是“简单森林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它多年来的工作就是为我们提供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服务,提高幸福感。

这个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自2014年成立到现在,为数百万的用户解决了心理健康的问题,此为基础,他们打造了这本《简单心理·向内看见》。

在这本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学会如何理解自己、如何理解家庭、如何理解人际关系、如何理解性别和亲密关系。

在自我认知的方面,常见的心理问题是高敏感、自我厌恶、负面幻想、拖延。

高敏感人群在整体人群中的比例大约是20%,这其实并不是一种心理疾病,而是一种人格特征。他们的“脑岛”区域比一般人更为活跃,脑岛整合了对内部状态、情绪、身体位置和外部事件的即时了解。

作为一名高敏感者,会经历更多的谨慎和担忧,以及对创伤、社会“失败”或任何负面经历的深刻反思。

但其实,虽然我们不能改变高敏感这个特质本身,但我们可以更好的适应它。

《简单心理·向内看见》告诉我们,高敏感者的幸福也可以是一种通过努力而快速得到的结果。

为了达到这一点,首先要进行更清晰的自我认知和更深的自我关怀。其次,要确定什么样的刺激会引发你的不适。

通过以上的内容,如果你是一个高敏感者,你就会知道,高敏感人群的幸福感大多来自于“平静、平和、放松”,找到属于你的这些事,你就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感。

有些人头脑中经常会充斥着“我一点都不喜欢我自己”,“我就不应该出生”这样的对自己的负面评价。这种因为小的失误而对自己全面否定的情绪被称作自我厌恶。

所谓所谓自我厌恶,就是一个人觉得自己很不好,讨厌自己,甚至憎恨自己。作者在《简单心理·向内看见》中指出,自我厌恶“不是简单的对自己有负面的评价,而是一种较为深层的,指向自己整个人的厌恶”。

作者分析了自我厌恶者的种种表现,对于他们来说,自己似乎不配得到别人的喜欢,注定要一生孤独。

所有的自我厌恶都是后天形成的。形成自我厌恶最大的原因是来自于家庭,父母和老师对孩子持续的批评、“遇到问题要先自我反思”这种错误的教育、以及过于强化孩子身上的某项弱点,都会使孩子产生自我厌恶情绪。

另外,我们要处理好应该、实际、理想的关系。当应该与实际、实际与理想之间产生巨大差距的时候,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这种差距,而是对自己产生羞愧和自责,把握不好适当的度,就很容易会产生自我厌恶。

有些人也用自我厌恶来保护自己的脆弱。当他们害怕自己受到伤害时,就先否定自己,先让自己觉得自己不配得到,那么当他们真的得不到时,也不会感觉受到伤害了。

对于如何摆脱自我厌恶,《简单心理·向内看见》一书也提出了有效的办法。

鉴于自我厌恶的人无法喜欢自己,也就难以善待自己,所以在他们愿意做出改变之前,要先意识到自我厌恶并非完全被禁止,自我厌恶可以被动摇,改变是长期的事情。

在接受了这些意识以后,然后再保持觉察、改变思维、体会自己的每一点成长、必要时求助于心理咨询,最终就会摆脱自我厌恶。

关于对个人的理解,还包括负面幻想、拖延、过分自尊等等,如何处理这些心理问题,《简单心理·向内看见》也都指出了各自的特征、产生的原因和应对的方法。

对于与原生家庭、人际关系、性别认知有关的各种心理问题,我们也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是这是一本自我疗愈之书,借助这本书,我们能解决现代人面临的很多困境,找到走出困境的路途,活成一个通透阳光的自己。

—END—

举报/反馈

静逸阅读

6.9万获赞 3470粉丝
读书,阅影 ,悠然行走……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