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清华大学的国学导师
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便是来源于其讲演时引用的《易经》
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
理论倡导者
写书总字数达1400多万字
被后人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
曾创办《时务报》《新民丛报》等
他是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之一
曾成功缔造了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俊彦”的家族传奇
他就是梁启超
今年是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
让我们一起走进
这位百科全书式的天才学者
轰轰烈烈的爱国、报国
救国的一生
报界先驱,行走的百科全书
1873年
梁启超出生于
一个广东新会的普通家庭
受祖父梁维清的影响
三岁就开始识字
以《四书》为启蒙读物
祖父让他了解儒家经典的微言大义
并经世致用,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后来梁启超的爱国情怀、民族大义
社会责任、仁爱之心
都离不开梁维清的谆谆教诲
梁启超处处按照儒家的伦理道德要求自己
谨守祖父开创的家风
既在道德上严格自律
又不忘记社会责任
他竭尽全力维护茶坑村的社会安宁
他侍奉卧病在床的父亲近二十年
操心侄子们的学业
父亲对梁启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汝自视乃如常儿乎!”
1885年
年仅12岁的梁启超参加科举
一鸣惊人,中了秀才
五年过去又中了举人
1890年春,他奔赴北京参加会试
结识康有为并对其十分钦佩
以至“一见大服,遂执业为弟子”
以其卓越的才华
成为“万木草堂”弟子中最杰出的一个
梁启超师从康有为
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
消息传出,群情愤慨
梁启超动员各省,上折拒和议
掀起震惊中外的“公车上书”
提出了拒和、迁都、变法等主张
梁启超后来称这次事件是
“清朝二百年未有之大举”
同年他和汪康年、黄遵宪在上海
创办《时务报》
并担任主笔
积极为变法维新作舆论准备
所著《变法通议》等文思想明快
开一代之文风
对全国思想和学术界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光绪年间的《时务报》版面
1897年11月
德国侵占胶州湾,举国激愤
梁启超与康有为
为挽救民族危亡奔走呼号:
只有维新变法
方能挽救民族危亡!
6月
轰轰烈烈的维新运动展开
史称“戊戌变法”
为提倡新学
开通风气
他和老师康有为一起
成立强学会
创办《万国公报》
万国公报封面
在此期间
他撰写了一系列鼓吹变法的文章
笔端肤寸,如挟风雷
“举国趋之,如饮狂泉”
连洋务派大员、晚清名臣张之洞
也不禁掀髯颔首
维新百日,变法失败
梁启超亡命日本
重建宣传阵地
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
“为国民之耳目,作维新之喉舌”
撰写发表了一批内容新颖、思想新锐的文章
1912年
梁启超结束了长达14年的流亡生活
从日本回国
1917年,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
段祺瑞被迫辞职,梁启超也递交辞呈
从此结束从政生涯
此后,梁启超一心著述、研究
他是中国第一个在文章中
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人
写书总字数达1400多万字
著有
《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饮冰室主人全集》
......
开风气治国学,任清华导师
梁启超在学术研究和讲学教育上夙具心得
欧游归国后
专心教育事业
着手承办中国公学
同时组织共学社和讲学社
在梁启超的领导下
讲学社先后请来
杜威、罗素、泰戈尔等一众哲学大家
泰戈尔和梁启超的合影(左二泰戈尔,右二梁启超)
梁启超最早接触清华
是在清华建校刚刚三年多
清华提倡德智体三育并进和“人格”教育
梁启超作为名人被邀请来校作讲演
他引用《易经》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来勉励少年学子们树立“完整人格”
这次演说对清华优良学风和校风的养成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校自此
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字定为校训
梁启超是成立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倡导者
“我这两年来清华学校当教授
当然有我的相当抱负而来的”
梁启超认为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的东西否定过甚
国学相比西方先进的科学
自有其特别的长处
这也正是国人建立文化自信的根源所在
他在1922年即已完成《历史研究法》这部名著
几年后又陆续开设“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中国文化史”等课程
这些讲义稿后来都刊行成书
成为梁启超晚年学术著作的主体
他讲“儒家哲学”
笔记编为约 5 万字的《儒家哲学》一书
他发肾疾在协和医院动手术
但仍抱病继续作《中国文化史》
此书范围极广
共分3部、29篇
凡关中国文化之一切事
无所不包
梁启超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
“步履稳健,风神潇洒
左右顾盼,光芒四射”
这是大多数人对他的外表印象
梁启超讲课有时像说书艺人,手舞足蹈
酣畅淋漓,别具一种感染力
最令学子们叹服的
还是梁启超的博闻强识
征引的作品大部分都能背诵出来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梁启超的君子之风、爱国大义
深深影响了9个子女
他们个个出类拔萃,有三位当选为院士
其中
长子梁思成,毕业于清华大学
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
他和林徽因一起领导了
次子梁思永
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
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开拓者之一
后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五子梁思礼
是著名的火箭控制专家
后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们一起在中华史上
写下梁氏一门恢弘的一页
梁启超子女的合影
作为中国近代百科全书的学者
梁启超在教育子女时非常重视知识性学问
他让梁思顺留在日本求学
不但专门为其请了几位家庭教师
学习内容遍涉西方社会学科的主要门类
其目的并非进行学术研究
而是立足于知其大意和了解大势
从他寄给孩子们的“400多封书信”中
能感受到他对子女毫不掩饰的关心与爱
听说女儿因想要尽快完成学业太过用功时
他又告诫其绝不可因欲速以致病
与一部分中国传统的、内敛的“严父”形象相反
梁启超思想现代,情感热烈
擅长表达且毫不含蓄
《易经》所说的自强不息
也是梁氏家庭教育的根本
梁启超向孩子们传递自己的人生态度、理念
以 “修身”为本
不因环境困苦或舒服而堕落
学术研究无止境
梁启超先生
一生爱国、救国、报国
维新变法、救国图存的精神
值得我们敬仰
优良的家风教育
值得我们后世传扬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他所著的《少年中国说》
也跨越时间的齿轮
穿过历史的山河
成为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
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之塔
注:文中素材主要取自清华校友总会,清华大学校史馆《文章大家梁启超》《梁启超的一生及与清华大学的渊源》《国学家与教书先生:梁启超晚年的学术生活》《“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之道》及清华校友会关于梁启超的报道合集等相关材料。
●
●
●
特别鸣谢|人文学院国学研究院
副教授赵金刚 助理研究员黄湛
文案&排版|曾净
编辑|江盛盈
责编 | 赵姝婧
审核 | 许亮
★
精
彩
回
顾
★
▲ 我们期待怎样的大学课堂?校长有约共话现代大学课堂师生关系
▲ 汉字遇上清华春景 = ?
▲清华启动年度规模最大的校园招聘会
▲ 在这片土地上,记录声音和色彩的人
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