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国内关于青少年抑郁情绪的研究大多数都是关注消极方面对抑郁情绪产生的影响。而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的逐渐发展,研究者开始关注积极的情绪体验、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对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影响,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
因此,研究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学业鼓励与青少年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
同时考查学校参与能否回答更多关于青少年抑郁情绪的问题,为教师、父母和学校更好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抑郁情绪提供更多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抑郁是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青少年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学业压力大、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情绪问题,因而容易出现抑郁情绪。
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青少年抑郁情绪的消极影响因素,较少关注何种保护性因素有助于降低青少年抑郁情绪。因此,研究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考察何种保护性因素有助于降低青少年的抑郁情绪。
具体而言,研究一探讨学业鼓励对青少年抑郁情绪的影响作用,以及学校参与在两者关系间的中介作用;研究二将采用两个时间点的追踪调查,进一步分析检验学校参与及各个维度在学业鼓励与青少年抑郁情绪关系间的纵向中介作用。
T2学校参与在T1学业鼓励与T2青少年抑郁情绪之间的纵向中介作用
研究采用三个月的纵向设计检验了学校参与及其三个维度(情感参与、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在学业鼓励与青少年抑郁情绪之间的中介效应。
研究结果显示,“T1学业鼓励→T2学校参与→T2青少年抑郁情绪”的中介路径显著,“T1学业鼓励→T2情感参与→T2青少年抑郁情绪”的中介路径显著,“T1学业鼓励→T2认知参与→T2青少年抑郁情绪”的中介路径显著。
然而,T2行为参与并未中介T1学业鼓励与T2青少年抑郁情绪的直接关系。本次研究在学校参与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成情感参与、认知参与、行为参与三个维度来揭示了学业鼓励与青少年抑郁情绪的发生过程。
首先,研究二证实了T2学校参与在T1学业鼓励与T2青少年抑郁情绪的纵向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
该研究结果表明,学业鼓励正向预测三个月后的青少年的学校参与的程度,而学校参与程度的增加又将负向预测青少年抑郁情绪的发展,此次研究发现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有相似之处。
例如,Yu等人的研究证实了学校参与显著中介了教师自主支持与青少年的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
然而,Yu等人只研究了教师的自主支持对于青少年抑郁情绪的影响作用,并未从多角度出发,如父母和同伴的鼓励与支持,也并未对学校参与细分为情感参与、行为参与和认知参与三个维度进行具体分析。
因此研究结论对以往的研究有一定的补充和发展的作用。同时研究专注在学习上的鼓励与支持,在研究重要他人对青少年的学业鼓励与支持上更加精细和准确,为未来的教育提供一定的针对性和参考价值。
其次,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在学业鼓励与青少年抑郁情绪之间均起纵向中介作用,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似。Wong等人的研究表明学业鼓励能够有效提高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
也有研究证实教师的情感支持和鼓励可以帮助青少年提升积极的学业情绪,增强青少年的学校归属感,并且同伴支持能够有效增强青少年对学校的满意度,从而提高青少年对学校的情感依恋和情感参与水平,能够有效地降低青少年的抑郁情绪。
与此同时,学业鼓励对青少年的认知参与水平的提高也有促进作用。以往研究表明,学业鼓励能够增强青少年的学业成就动机和学习动力,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学业成绩。
进而增强青少年在认知方面对学习的价值判断以及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应用,能够帮助青少年更好地适应学业上的问题,更好地面对挫折与失败,并积极地重新参与具有挑战性的学业任务,降低由这些问题造成的抑郁或焦虑等消极情绪。
然而,行为参与在学业鼓励与青少年抑郁情绪之间没有发挥中介作用。学业鼓励作为一种对于青少年在学习上的激励和支持力量,能够增加青少年的内在情感,增加青少年心理资本和心理力量。
同时改进青少年学习的认知方式,减少内心的消极情绪,但是对于青少年的外化行为的影响却不显著。
研究并未发现行为参与可以中介学业鼓励与青少年抑郁情绪之间的纵向关系。这有可能是因为影响青少年的外化行为的因素非常多,其成因非常复杂,导致学业鼓励未能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外化的问题行为,如打架、抽烟、逃课、手机成瘾等。
学业鼓励可能与青少年的性格特质或者内心情感对青少年的外化行为有交互作用。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由此得出,学校参与中的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在学业鼓励与青少年抑郁情绪之间的中介效应更为显著。
教育启示
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
注重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的提升,认真做好课堂和教案设计,提高教学质量。以学生为主体,实施问题引领式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探索方法和解答问题,促进学生的认知参与水平的提升,构建自身的认知体系,培育创新能力,挖掘潜能。
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教师更应该学习和储备线上教学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及时关注后疫情时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避免因居家学习或者疫情管控而出现的严重心理问题。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建班干部队伍,发挥其带头作用,营造积极和谐的班级氛围,形成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相互鼓励的班风以及严格分明的班纪,从而提高学生的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其学校参与的水平。
定时开展相关的主题班会、团体辅导活动,设计合理生动的情景剧,让学生积极参与角色扮演,教会学生正确处理和对待消极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同时,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与他人相处,学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懂得善于表达对他人的赞赏和肯定,以促进同伴鼓励对青少年抑郁情绪的保护作用。
多方面、多层次、及时地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可开设团体咨询,个案访谈、电话咨询、面对面咨询、网络咨询和心理知识普及讲座等方式,鼓励学生说出心声,勇敢面对挑战和挫折,从而为青少年排忧解惑,缓解消极情绪和压力。
教师不仅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更是巩固家校沟通和家校合作的主导者和推动者。作为教师应该主动积极地与家长进行沟通,日常反馈学生的在校表现、品行修养、身体状况以及心理情况。
在学生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时及时与家长沟通商量,帮助学生缓解消极情绪和改正不良行为;同时,教师还应当积极地向家长传达科学的育人观念和教育理念,尊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与家长达成共识。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父母是青少年的人生导师,家庭是第一课堂,对青少年具有启蒙的意义,父母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以及家校合作的效率。父母更加重视孩子,重视家校合力,那么教育会更加久远。因此,对于父母有以下几点建议:
在实行“双减”的教育背景之下,遵循《家庭教育促进法》,坚持素质教育,鼓励和支持青少年多方面发展。
与青少年一起挖掘自身的潜能和优势,敢于表达肯定和赞赏等言语性的支持;不唯分数论,并以奖赏进步代替惩罚退步,减轻青少年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
转变固有的传统观念“棍棒之下出孝子”,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杜绝家庭暴力,避免对青少年的身心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减少抑郁情绪的发生概率。
父母双方共同参与,加强亲子沟通和陪伴,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寓教育于生活中,与青少年平等交流,尊重个体差异,懂得理解和包容,对其学习和生活加以鼓励和引导,促进青少年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