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
从媒体上看到负面新闻时,会感到揪心和难过;
面对亲人朋友的求助,即使已经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也还是会觉得愧疚;
总是会陷入影视剧或小说人物的命运中,久久走不出来。
殊不知,你经常陷入的这种情绪,是因为共情力太强,而造成的精神创伤。
长此以往,这种情绪会困住我们自身,造成严重的精神内耗。
其实,共情是一种优点,但若共情过度,于自身便是一种伤害。
最好的做法,就是不要做共情能力太强的人。
适度共情让内心更柔软
曾在书籍《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一书中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非常优秀的老师,在某一天,突然变得精神失常了。
在此之后,她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从不跟人说话,只是蹲在院子里潮湿阴暗的地方,对着石头或花草边研究边嘀咕。
一晃几年过去了,她的老公、孩子都为此心急如焚。
这期间有很多医生来看过,折腾几次后都一无所获,最后不得不选择放弃。
直到有一天,一位心理学专家过去了,和以往的医生不同,他什么也不问,而是选择与她做同样的事,并以此来引起她的注意。
果不其然,一周后,她注意到了这位心理医生,并开始主动和医生交谈。
学会共情,才能触摸到别人心底的软肋,才能用自己的善良,真正对他人提供帮助。
近日,来自安徽的张先生驾车带着妻子赴上海治病,由于妻子病情严重,途中妻子在车上一直咳血。
因为情况紧急,张先生只想立马将妻子拉到医院做手术。到医院后,焦急的张先生就将车停到了医院附近的道路边上。
过了两天,张先生发现车子被贴罚单。
情急之下,张先生写了一张字条说明情况,并附上了挪车电话,然后将纸条夹到车前的挡风玻璃上。
当他再次来查看车的时候,发现罚单变成了三张,但仔细一看,发现是三张盖章的空罚单,是告知单,不是罚款单!
据张先生说,事后上海交警部门专门联系到了他,并告诉他说:“这个单子是告知单,不罚钱也不扣分。”
张先生听后很感动,表示上海交警真的很暖心。
网友在评论区直呼:“人性化执法很暖心,疾病无情人有情。”
上海交警理性执法的同时也能更多地理解寻常百姓之苦,既温暖又感动。
成年人的善意,绝大多数都藏在共情里。
所谓共情,就是能设身处地地体验他人的处境,从而能够感受和理解他人的情感。
很多时候,我们虽无法完全理解彼此,但是我们可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如此,才能更好地体察别人,不在无意中对别人造成伤害。
过度共情是在为难自己
人们常说:“有共情能力却无能为力才让人难过。”
因为太能共情,所以见不得他人受苦,看到别人的苦难,自己也会万分难过。
在豆瓣上,网友@山形吐司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从小敏感的她,总是能够观察到他人细微的情感变化。
每当看到有的国家打仗,百姓流离失所,她都会因此失眠好久。
过度共情,给她带来了很多困扰。
因为种种原因,大学期间她在校外租住了半年,这期间她与房东阿姨相处得十分融洽。
不幸的是,房东阿姨的父亲突然因车祸去世。
在料理完父亲后事的一段时间里,房东阿姨因为太想念父亲而痛哭过几次。
每当山形吐司回到出租屋内,一想到伤心欲绝的房东阿姨和她去世的父亲,也会异常伤心,把自己闷在被子里默默流泪,甚至哭到凌晨。
这种情况让她自己都觉得很奇怪,明明和房东阿姨的父亲素不相识,但她却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悲痛不已。
类似这样的事情之前也发生过。高中同学的奶奶去世时,她也特别低落,甚至严重干扰到自己的生活,一度去看了心理医生。
她说:“我特别能感受他人的心情,就像亲身经历他人的事情一样。”
太宰治曾在《候鸟》中写道:“太敏感的人会体谅他人的痛苦,自然就无法轻易做到坦率。”
在网上,人们用“情感海绵”来形容“共情型体质”,意思是说,共情型体质的人能够理解和吸收各类人群的喜怒哀乐,并能高度敏感地察觉到、甚至直接猜出背后的原因。
适度共情是善良,而过度善良就会成为负担。
一个人若是过度共情,反而常常会将自己陷入困境,造成自身的损耗。
与人交往,唯有学会“间歇性冷漠”,不过分对别人的情绪负责,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唯有“刚刚好”的共情,才能利人利己
心理学上有一种人格特质叫“共情者”,指拥有高共情力的人。
高共情的人情感细腻,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但也常常因为过度的共情而损耗自己。
共情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学会驾驭共情能力,把握好尺度,才能利人利己。
闺密小麦与丈夫感情很好,结婚后她就回归家庭。后来,两人差距越来越大,她也变得敏感多疑,经常与老公吵架。
不顺心的时候她就打电话给我,数落丈夫的种种不是,倾诉无所事事的烦恼。
好几次,我都因为她的遭遇忧心忡忡。但长期深陷到这种情绪里,也对我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而闺密每次吐槽完后,心情并没有变好,反而越来越糟糕。
有一次她又来找我吐槽,我及时打断了她:“情绪输出是必要的,但朋友不仅仅是你的情绪垃圾桶。我觉得与其让问题一直困扰着你,不如振作起来,找到解决方法。”
我的话,让小麦如梦初醒。
自此以后,小麦不再一味地自怨自艾,逢人哭诉,而是开始思考如何解决当前的困境。
渐渐地,小麦变得阳光自信起来,我们双方也在健康的关系中得到滋养,两人的情谊更胜从前。
书籍《摆脱共情》中写道:“理性不存在,则善良无意义。”
的确如此,过度共情,是一场灾难。
一个人若是过度共情他人,非但不能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反而还会成为他人的“情绪垃圾桶”,造成双重痛苦。
无论是交友还是谈情,都要学会区分别人与自己的课题,别让共情过载。
唯有“刚刚好”的共情,才能让自己保持理性,在温暖别人的同时,照顾好自己。
《小窗幽记》中有一句话:“凡事有度,知止为上。”
意思是说,做事情要有一定的限度,到了一定程度就应该停止。
细来想想,确实如此!
适度共情让内心更柔软,过度共情则是在为难自己。
人生路漫漫,愿你我都能心存善意,学会适度共情。
在感到身心疲惫之前,允许自己“后退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