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段落-----
选择困难症
1.选择越多,越无法选择
布里丹认为,看似随心所欲的选择,有时却反而会让人陷入无所作为——不确定性以及无数潜在的选择,让人无法做出决策。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将这种面对过多选择时的焦虑称作“双趋冲突”(Approachapproach conA ict)。双趋冲突指人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吸引,但他只能选择其中一个目标时所产生的内心冲突,即所谓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式冲突。选择其中一个,又担心选择另一个是否会更好。
曾经有研究发现,给一部分消费者提供6种果酱试吃,而给另一批消费者提供24种果酱试吃,结果前一批消费者中有30%选出了一种果酱购买,而后一批消费者几乎无人购买果酱。美国心理学家阿摩司·特沃斯基认为,更多的“选择”有时会带来削弱动机的负面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认为,这是因为过多的选项需要占用很多的认知资源(可以把认知资源想象成网络的带宽),使我们感受到认知的负担,从而降低了做出选择的动力。
另外一个很反直觉的事情是:手里有好选择的人,会比没有好选择的人更焦虑。研究者让学生在一系列物品中做出选择,这些物品的价值迥异,包括瓶装水、T恤、iPad以及相机等。结果发现,如果学生被要求从一个低价物品和一个高价物品中做选择,他们不会感到焦虑;如果学生被要求从两个低价物品中做选择,他们虽然不会特别开心,但也都不怎么感到焦虑;只有当他们被要求从两个高价物品中做选择时,他们才开始感到焦虑。
2.我们做出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当我们真正去做选择的时候,我们又是根据什么原则来“万里挑一”的呢?
古典经济学认为,人做出选择时,通常是希望根据效用最大化原理,即我们做出的选择是所有选择中对自己最有利的那个。然而实际情况很难达到这样的目标。197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观察到,任何试图使回报最大化的公司,最终都会在无穷无尽地寻找最优解过程中破产。
后来的心理学家发现,人类有两种典型的选择风格。一种是我们刚才提到的“效用最大化”决策者,另一种就是“满意型”决策者。满意型决策者并不追求“最好的”,而是只要眼前的选择令自己感到满意,就愿意选择它,并专注于自己的选择,不为后来出现的更好的选择感到后悔。哪种类型更好?研究发现,第一种类型的人要比第二种赚的钱多一些,但第一种更容易不开心。
另外,人们有时候做出的选择,并不是让自己最幸福的选择。特沃斯基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向实验参与者提供了两种假想的工资方案。第一种情况下,参与者可以得到3.5万美元的年薪,但同事们的年薪都是3.8万美元;第二种情况下,参与者可以得到3.3万美元的年薪,但同事们的年薪都只有3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