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出旧时的文章,感觉至今仍然对自己有所裨益,充实新的例证,也算作消遣吧!
前几年忽然遇到一位老同事,说起我们共同的朋友的女儿女婿。他女婿给我们的印象曾经是混社会的江湖“侠客”。朋友的女儿当时不到20岁,被他的“英雄气概”和花言巧语所吸引,给父母几乎断绝了关系,嫁给了他。
婚后,他们也确实好了一段时间。但是,不久男孩的暴虐脾气就暴露出来了。隔三差五的家暴和出入色情场所等传闻,让女孩越来越失望。女孩也曾想过离婚,但是想想自己的付出,想想孩子在一天天长大,就总是在丈夫一次次的忏悔和誓言里,维持着他们的婚姻。直到他们孩子上学了,他把她一顿暴打,赶出了家门,又娶了一个20多岁的女孩。后来朋友的女儿,就自己带着孩子生活。
这让人很容易想起管理学上常说的“路径依赖”。“路径依赖”说的是人们一旦做出了某种选择,就会在惯性下不断强化它,不会轻易改变。
你知道火箭为什么要捆绑几个也不去增加直径,变得好粗好粗吗?你知道助推火箭的最粗直径是根据什么设计的吗?
回答竟是那么简单而不可思议!---根据古罗马两个马屁股并排的宽度,加上缰绳的间隙!!
不相信,是不是?!现在就给你讲一下这里边的联系。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全世界共同自编自导自演的典型“路径依赖”现象。
原因很简单,约定了就俗成!如果不按照马屁股加上间隙来设计马车,马车就会跑不快;当年没有水泥路,所有马车如果不统一轮距,不仅跑得慢,而且容易毁坏轮子;用马车试验了火车,然后按照设计好的简易火车轮距---就是马车轮距设计轨道,反正小火车的轮子不能更换;火车行走天下,需要铺设轨道;火车更新了不能换掉轨道;火箭要用火车运输,必须能盛得下;要想增加推力,就要增加火箭,受铁路宽度(古罗马两个马屁股)限制又不能加粗,只好“捆绑”了!
当然,有一个人想改变这一点,却成了世界上最短命的铁路。
当年为了预防外省军队入侵山西,山西省军阀阎锡山计划修建轨距为1米的铁路——“白晋铁路”。1935年6月白晋铁路正式开始施工,由晋绥兵工筑路局承担施工任务。于是筑路队伍开到工地,开山炸石,筑桥涵洞,经过二年多苦战,路基断断续续修至潞安(今长治),此刻,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山西首当其冲,迫使这项工程中途夭折。1937年秋,白晋线建设工程被迫停工。日寇继续修路也扩宽了轨距。
这条窄轨铁路根本没有修完,更不用说抵御了日寇入侵,传说这条铁路使日军免于入晋,是附会之言。
事实上,您也许注意到了,火车已经早就变了,在升级为电力机车、内燃机车后,严格说应该是“有轨电力机车”和“有轨内燃机车”,可人们已经习惯了称之为“火车”,这本身就是一种“路径依赖”的衍生现象。难以想象你去送人坐火车,说成是“去送弟弟去有轨内燃机车和有轨电力机车站坐有轨客车去”!
这种称呼直到高铁动车的出现,才渐渐淡化。
“路径依赖原理”最早是由布赖恩.阿瑟对技术演化过程的自我强化机制进行研究后提出的,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住道格拉斯.诺斯在阐述经济制度的演进时使得这一原理声名大噪,被广泛用于解释一些选择和习惯现象。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让您跟着子梦的思路看看火车轨距问题。现行的铁轨轨距显然是不合理的,火车稳定性差,高宽比和现代机车动力相比都不合适,那么,怎么改呢?什么数据合适呢?更重要的是,更改的代价是全世界的现有集装箱、车厢、机车全部报废或改造,这种成本是不可能接受的!在经济学中,这叫做“沉没成本”。
这就要说明“路径依赖原理”的两种表现方式:自我强化和锁定现象。
自我强化是因为已经作出的选择,对一件事物的发展期受益颇佳,也就造成了对这种路径(选择)的自我强化。
例如,人在类人猿时期是茹毛饮血的,后来发现森林大火烧死的动物尸体更好吃,就开始慢慢选择吃熟食,吃熟食让人消化加强、蛋白质摄入更多、进化更快,于是更强化了人吃熟食的习惯。
当年在世界计算机业鼎鼎大名的王安WPS电脑,第一个不和任何硬件系统兼容,把输入、显示、打印结合在了一起,创造了第一代现代计算机(W、P、S三个字母就是三种功能的英文缩写,不是现在的WPSoffice办公系统)。于是王安异军突起,占领了世界计算机半壁以上江山。一时的成功让王安走进了不正确的“路径依赖”自我强化路线:在IBM借鉴了王安的电脑设计思想后,抓住商机推出了全兼容电脑以后,王安仍然坚持最初的坚决不与其它电脑系统兼容的做法,逐步被孤立,直至宣布破产。曾经叱咤风云,独步天下的电脑巨头,终于倒在了自己发明的现代电脑上。我们在感谢王安发明了现代带显示器的电脑以后,不为这种错误的路径依赖惋惜吗?!
所谓锁定,相当于路径被对方强化。类似于第一印象锁定固化。
文章开始我说的那位同事的女儿,就属于一种典型的“路径依赖”锁定现象。
子梦也曾多次让自己在路径依赖的泥潭里,没有及时自拔。
当年父亲给我设计的路线是从文,于是我学龄前能接触到的玩具是毛笔,游戏是书法和画画。但是到了上学的时候,遭遇的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重理轻文氛围,于是从中小学死啃就读了理工科。然后,从事了自己不喜欢的行业。虽然在工作生活中不断纠结,也难以割舍自己的从文情节,可总是难舍自己的付出,直到近几年,曹俊捎来的朱军的一段话让我醒了一半“我希望在我年迈的时候,人们说起我是一位书画家,曾经当过主持人。”
说完了这些现象,您是否已经明白:“‘路径依赖’本身没有褒贬意义,关键是要有清醒的头脑,分辨出自己路径的深浅和对错。”
这要首先分析对“路径”为什么会“依赖”!?
“路径依赖”,在我看来,是一种对付出的成本和利益得失的保守。这种保守的考虑,有对有错。
先说路径依赖好的方面——坚持!
当你没有更好的选择
对于社会、组织而言,一个制度形成了,会形成某个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对已经形成的现有制度具有强烈的需要,只有巩固现有的制度才能保护他们的既得利益。这方面中国最大的牺牲者要说秦始皇和隋炀帝,秦始皇统一中国,“车同轨、书同文”,损害了天下贵族的利益,被骂了还要焚书坑儒(说秦亡于始皇帝的都是没好好看看赵高和胡亥的残暴行为的);隋炀帝更是首创科举制度,损害了中国上千年的世袭世禄的贵族利益,于是群起而攻之,不仅活着死无葬身之地,死了也臭名千古... ...还有王莽、王安石... ...这就是中华民族阻碍自身进步的“路径依赖”。中国为这种依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牺牲了多次大发展的机遇!
对于个人而言,一旦做出了选择,就要不断投入精力和感情、物资等等,如果哪天发现自己选择的职业不很适合于自己,也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职业,因为这样会使自己前期的巨大的身心投入变得毫无意义、一文不值。一个女孩对待男朋友也是苦于自己已经付出的情感,珍惜自己的感情。
我的老师,一位当今著名的煤炭学者,国务院安委会委员。他在52岁时,毅然放弃了大学教研室主任和博士生导师等等一系列的奋斗成果,一个艰苦但是华丽的转身,到了一家民营企业,硬是打造了世界煤炭界的神话。
比尔••盖茨哈弗大学三年级退学,投入微软公司,成为叱咤世界的计算机风云人物、世界首富。
……
综上所述,子梦认为:
做事无论大小,智慧聪明的选择永远高于奋斗本身,即所谓“做正确的事,比把事情做正确要重要。”
“路径依赖”是一把双刃剑,关键是看清自己的坚持、坚守是否正确。多数情况下是对习惯势力、惯性思维的妥协,也是缺乏创新意识的表现。首先要慎重选择自己的“路径”,一旦选择了就要珍惜;及时检查自己的“路径”是否合理,在成本失去不高的时候,及时摆脱对错误“路径”的依赖。
简言之:“发现错了就应该改,注定要改正的错误,早改总比晚改失去的要少!”
---甩掉过去的包袱,重要的是未来。你能改变的是明天,你能行动的是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