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你是否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一个员工的离职会引发接二连三的离职。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离职传染(turnover contagion)” 。那么,为什么辞职会具有“传染性”呢?当你身边的关系密切的同事或者好友突然离职,你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本文来自编译,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像新冠疫情一样,一些具有传染性的“病毒”正在职场中蔓延。但是,很少有老板知道,如何让他们的员工预防这种传染病。

这种病毒,就是离职!

辞职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据美国劳工部的数据显示,2021 年 8 月、9 月和 10 月爆发了大规模离职潮。之后几个月,美国的辞职人数节节攀升。在 2021 年 11 月,有超过 450 万人自愿辞职。这是 20 年来,美国政府有跟踪记录的最高值。

对此现象,经济学家给出的解释是,劳动力短缺,大量的空缺职位带来更高的薪酬福利。这些高薪福利吸引工作者们寻求新的工作机会。但心理学家则给出了不同的解释:离职是具有传染性的。

当员工开始权衡是否要跳槽时,他们评估的维度不只限于薪酬、补贴、未来的职业发展,还有身边同事们对企业/团队文化的看法。当一个员工率先离职时,他的离开向其他人发出信号:是时候思考自己目前的境遇了。相关研究人员称这种现象为“离职传染性”。

由此可见,离职会产生人传人的现象。对于这个问题,雇主不能总是用加薪或者增加福利来解决问题。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管理学教授威尔·费尔普斯(Will Felps),对于“离职传染性”这个现象进行了研究。他表示,即使是一封辞职通知书,也会在公司内“一石激起千层浪”。

威尔和他带领的团队对美国的一家酒店和一些银行分行内工作的人员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一位员工的离职决定,特别容易动摇一些对公司没有强烈归属感的员工。最近,在一项对 21,000 多名领英(LinkedIn)会员的调查中,有 59% 的受访者表示,即使是一位同事的离开也会使他们考虑辞职。

长期以来,办公室一直是感染性行为的培养皿。谎言、欺骗和对公司是否满意的看法,都会在同事们之间快速传播。例如,如果一位金融顾问与一位有“不当行为”的同事开展合作,他们实施不当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37%。研究人员称之为“同群效应”。同时,研究人员指出,一个不当行为的案例平均会导致另外 0.59 个案例。团队之间相互暗示的效果,远比人们意识到的要微妙。

职场中的“同群效应”,在离职这个方面的影响更加明显。

威尔说: “当你路过一家餐厅时,发现店里面坐满了人,这就是一个线索,暗示着这家餐厅应该不错。同样,当你认识的、喜欢的或尊重的人辞掉一份工作时,你会暗暗思考,也许外面的世界更加精彩,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蒂夫·郑(Tiff Cheng)曾主要从事于数字营销领域。她在去年 7 月份,与 5 个关系不错的同事一起,从只有 40 人规模的公司中辞职了。

从去年夏天开始,蒂夫的收件箱开始堆满了同事的辞职通知书。每隔一周,她都会收到一封来自同事的电子邮件,说他们要从公司辞职。“当看到身边许多同事离开时,我会感到震惊,暗自思忖‘哦,是有什么我没有看到的吗?大家为何都离开了,如果这样的话,我是不是也该辞职了。’”蒂夫表示道。

最终,由于那家公司总是让人加班干活,职业上升的机会也很有限,所以她决定辞掉这份工作,打算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温哥华市开展自己的全职顾问业务。

蒂夫说:“做出离职的决定需要极大的勇气。但,看到其他人也离职了,会让我觉得我并不是在孤军奋战,自己不是一个局外人。”

重新做时间的掌控者

图片拍摄于2022年1月17日洛杉矶,卡特·德尔·卡门(Cat Del Carmen,左)和艾瑞卡·克鲁兹(Erika Cruz,右)正在为了离职而庆祝。根据美国劳工部的数据,截至2021年11月已有超过450万人主动申请离职,创下了20年以来的最高记录。摄影 Michelle Groskopf | 图片来源The New York Times

在新冠疫情初期,许多美国人逐渐对他们的工作场所产生不满和不安的心理。对一些人来说,社交媒体平台逐渐成为一个“心理诊所”,一个释放 emo 的空间。

早在 2020 年 3 月,31 岁的艾瑞卡·克鲁兹(Erika Cruz)还在美国硅谷的一家创业公司工作。但她对那家公司的企业风气越来越抵触:无休止的加班、明明可以用邮件说清楚的东西必须要开个会。这些”形式主义“,让她愈发崩溃。

同年夏天,艾瑞卡看到了一位在 Instagram 上认识的朋友的动态:这位朋友放弃了一份舒适的技术工作,转而去开了一家顾问公司。朋友的辞职带给了艾瑞卡提出辞职的动力。随后,她攒了大约六个月的生活费,搬回了她父母在美国湾区的家,并提前一个月向公司递交了离职申请。接着,她便开始在社交媒体上搜索关于如何创业的建议。

但是,艾瑞卡意识到,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来让自己的事业做大做强。 她说: “如果你在谷歌上搜索如何做苹果派,网上有无数个食谱。它们都不错,但每个也都略有不同。所以,我们必须选择属于自己的食谱。

这就是在疫情中发生的故事:当人们发布苹果派照片后,他们影响了身边的朋友也开始烘焙,但没有两个人用完全同样的调料、同样的剂量、同样的方法来烘烤苹果派。就像离职一样。

那位激发艾瑞卡辞职的朋友,34岁的卡特·德尔·卡门(Cat Del Carmen)表示,制定自己的离职策略很重要。卡特通过减少在外用餐、度假和网购的次数,来控制自己的开支,从而攒够一部分钱,让她离开在 Adobe 系统公司的工作。在她辞职后的六个月里,经济上的压力很大。但她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通过社交媒体,她认识到了一些处于相同境地的朋友,大家都面临着同样的经济问题。卡特通过与他们聊天,得到了一些安慰。

2022年1月20日,拍摄于尼基萨·格拉纳多(Nikissa Granados)的家中。在看到她的两位同事接连辞职后,尼基萨受到影响,决定辞掉学校的工作,转而开始从事社会媒体营销,成为了一名自由职业者。 (Maggie Shannon/The New York Times)

这种人与人之间因离职,而结成的互相鼓劲、互相肯定的纽带,其实早在新冠疫情开始之前就出现了。

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的组织心理学家安东尼·克洛茨(Anthony Klotz)说:“辞职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如果你在网页上搜索如何辞掉工作,会发现有很多相互矛盾的建议。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在公司的指导手册中。所以,人们从身边信任的人那里寻求意见反馈是有道理的。”

现年 53 岁的艾米·韦尔斯(Aimee Wells)之前一直在美国旧金山的一家全球营销公司从事公共关系。在几年前,她也曾有过一次“离职传染”经历。她因为对工作时间过长感到不满从而辞掉了这份工作。因为工作上的关系,她从来没能送孩子去上幼儿园。她回忆说,在做出这个决定前,她已经考虑很久了。

有一天,艾米看了一部电影《一日钟情》(One Fine Day)。电影中的女主角与艾米一样,都面临着职场与生活中的双重问题。可能正是由于相似的境地,这部电影让艾米开始思考如何在工作和个人生活之间,重新取得平衡。

某一天在下班回家的车上,她碰到了一个邻居。邻居提着装满文件、办公用品和照片的购物袋对艾米说,她刚刚辞去了那个让她焦头烂额的工作。

艾米说:“我回到家,便开始更加认真地考虑这个问题。”一个月后,在与邻居那次偶遇经历的推动下,她提交了自己的辞职报告。

一些辞职员工收获了巨大的回报

一些受他人影响离职的人们得到了巨大的回报。26 岁的尼基萨·格拉纳多(Nikissa Granados)之前曾纠结是否要辞掉她在美国加州奥兰治县一所学校的工作,转去做一名从事社会媒体营销的自由职业者。在她看到身边两名同事辞职后,她做出了同样的决定。

尼基萨表示说,她现在从月薪 2100 美元,整天站着、为午睡的小孩收拾床铺,并“乞求”他们戴上口罩,到现在月薪高达 8000 美元,同时还能支配自己的时间。她现在意识到了许多从事幼儿教育的人们内心深处都很清楚的一件事:在她这份幼儿园的工作中,工作强度和薪资水平之间的不匹配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雇主而言,找寻其他人来取代一名辞职者并不困难。但如果要替换几名甚至几十名员工的话,那么则会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在没有新人顶上之前的过渡期,往往会让现有的员工承担更重的工作量(但他们所得到的工资不变)。而 HR 要面对处理的尴尬问题则是,有哪些原因导致员工们的离职。随着辞职率的飙升,一些公司高管正在思考如何提高士气。

之前,Conductor(一家数字营销服务商)的首席执行官塞斯·贝斯默特尼克(Seth Besmertnik)看到公司的离职率多年来一直在低位数徘徊,他甚至担心由于公司的员工留任率太高,使得他很难物色到新的人才。

然而,在过去的两年里,公司的离职率逐渐上升到了两位数。塞斯不得不采取一些创造性的策略来留住员工,包括增加新的假期,并在全公司视频会议上邀请来自神级百老汇音乐剧《汉密尔顿》和《致埃文·汉森》中的演员来为员工演唱歌曲。

但同时,职业辅导员们也在担心,有些人太容易受到他们身边同事们的行为影响。The Muse(一家求职社区网站)的首席执行官凯瑟琳·明修(Kathryn Minshew)提醒客户,一个员工离开公司的想法不应该对身边朋友们的决定产生太大影响。

“当一个人决定辞职后,他们通常会收到一些来自同事和职场伙伴的问题。”凯瑟琳说,“比如‘你之后要去哪里?’,‘你为什么要离开?’”

像童话中的花衣魔笛手一样,人们并不总是会把其他人引向更好的选择之路。凯瑟琳建议员工们不要过度盲从,而是用一种理性、超个性化的方法来评估他们的公司。

“会有人在网上发布一份美国纽约市前 50 位最佳结婚对象的名单,我觉得这种想法很愚蠢。”凯瑟琳表示说,“同样地,我认为列出最适宜工作的公司榜单也是有点傻。”

不过,合乎逻辑的职业建议并不总能阻止离职心态的发生和蔓延。

“有一点‘择其离职者而从之’的感觉。”凯瑟琳说,“如果你在一家公司,身边的同事都开始离开,你就会想,‘为什么我是最后一个坐在这里的人’。”

译者:Soleil

举报/反馈

36氪

629万获赞 55.9万粉丝
36氪官方账号。每一条新闻都有价值
36氪官方账号,优质财经领域创作者,鲲鹏计划获奖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