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六七十年代的家长们很难理解孩子的抑郁症?
在我们的社会文化中,抑郁症,尤其是学生的抑郁症,在很多家长的思维里,就是自己作,无事生非。这与很多家长的认知水平有关,还与这些家长自身的成长经历有关。
| 认知方面的差异
六七十年代左右出生的人,他们经历了物质的匮乏,朴素地认为吃饱喝足就足够幸福了,他们还停留在旧的思维里,殊不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人的物质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精神层面也在发生巨大的冲击和变化。我举一个小小的例子,我姑姑是六十年代末出生的人,在她的观念里衣服难不难看无所谓,干净就行了,有补丁也没事。我初中在姑姑家生活,我并不缺买新衣服的钱,但她总是让我穿带补丁的老衣服去上学,我穿上了去上学,与同学的打扮形成较大差距,我就感觉特别自卑和不自在,这点她根本理解不了。
| 儿童期感情陪伴的差异
六七十年代成长起来的父母们,虽然物质比较匮乏,即便有打骂,但他们仍是与父母陪伴在一起的,跟父母之间存在深厚的情感连接。
而现在随着改革开放城镇化开始,大批农村人员奔赴城市,导致留守儿童问题显著,将孩子寄养在亲戚家,缺乏父母无条件的爱,将会导致孩子严重的心理问题。许多家长仍然抱着孩子吃饱喝足就行了的观念,更加剧了孩子与父母的情感疏离。
| 教育制度的差异
在教育制度方面,二三十年前与现在也有很大差异。二三十年前,哪有什么晚自习,上学回来还要干农活,放学了孩子们还可以互相玩耍,捉鱼摸虾,释放孩子的天性,在与小伙伴的相处中产生感情连接和心理关系,这可以有效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
反观现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天天补习班,天天写作业,兴趣班,孩子的灵性无法发展,内心压力无法释放,日积月累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各种认知上和经历上的差异,造成了父母们对抑郁症的不理解。父母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判定孩子,对患抑郁症的孩子不仅不关心,还冷嘲热讽,这只能激起孩子内心的敌意,使抑郁症加剧。很多抑郁症主要就是家庭原因造成的,所以要想改变孩子的抑郁症,父母首先想想怎样去改变自己,怎样去提高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