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王琪鹏
瞬间
20多层的居民楼楼顶,几年间竟然变得郁郁葱葱,仔细一瞧可不得了,楼顶上居然堆起一座假山,山上有花有树,居然还装了窗户和摄像头。这是海淀人济山庄小区曾经的一座违建,由于位于居民楼顶,隐蔽性强、拆除难度大,人们给它起了个霸气的名字:“最牛违建”。2013年8月,《北京晚报》对“最牛违建”的报道,引起了市民对拆违的广泛关注。
人济山庄小区B栋居民楼顶的违建。
1991年,一个新词在《北京晚报》上出现了。这就是违章建筑的简称——“违建”。新词汇的出现,意味着违建已经成为城市管理的顽疾。“扒屋拆房,非比寻常。”在所有城市管理工作中,拆违工作堪称难中之难。1999年,《北京晚报》在头版关注拆违工作,呼吁“拆出一个靓丽的首都”。
违建背后,往往涉及到许多利益。因此在对待拆违的问题上,人们的意见往往不太一致。真正让北京市民能够“统一思想”的,是违建引发的几件“大事”。
2013年8月,海淀区人济山庄小区B栋居民楼顶的一处违建“意外走红”。因为规模巨大,这处违建被称为“最牛违建”。
紫竹院城管队当时多次约谈业主未果,只能通过建筑图纸对违建面积进行测算。根据政府部门的认定,该处违建面积达800平方米。专家评估,如此巨大的楼顶违建,不但会影响防水保温层,还会影响楼房寿命。《北京晚报》曝光后,“最牛违建”最终迎来拆除,这也让北京市民对高空违建的危害有了直观了解。
而在地下,私挖地下室也让人触目惊心。2015年1月的一天凌晨,德胜门内大街93号院门前的路面突然塌陷,形成了一个10米深的大坑。原来,这是93号院私挖地下室所致。
《北京晚报》曝光后,私挖的地下室被回填,涉事业主也得到应有惩罚。
《北京晚报》对这几起典型案例的报道,让市民对违建的危害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此后北京“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中,市民对拆违工作积极配合,对新生违建“零容忍”,拆违工作逐渐向背街小巷、房前屋后延伸,让北京市容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近年来,城市管理工作更加精细化,不但“面子”越来越好看,“里子”的提升也在悄然发生。拆除违建后,老旧小区、平房院落再现原有风貌,有的甚至成为“最美院落”,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居民幸福感大大增强。
瞬间讲述人
半步桥街老街坊
半步桥街曾经是一条非常狭窄的街道。因为过去有许多住户“开墙打洞”向外扩建,搞得整条街上乱糟糟的,影响了车辆通行。
那会儿街里街坊都爱看《北京晚报》。记得在2018年,晚报上报道了半步桥街要拆违拓宽的消息,作为这儿的居民,我肯定十分关注。不久后,晚报就报了一条“大新闻”,说13号院有住户私挖了一座两层的地下室。后来看报上说,地下室被政府部门勒令回填,楼体也进行了加固,大家才放下心来。
随着半步桥街的拆违拓宽,街道对13号院进行了环境整治,现在的半步桥街比原来可敞亮多了。这个居民院,现在还成了西城区的“最美院落”。大家都说,13号院“因祸得福”了。
举报/反馈

北京日报客户端

7689万获赞 540.9万粉丝
爱北京、关注北京、读北京
北京日报报业集团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