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知识理论:思想助产术
苏格拉底的知识理论基础就是
不轻易相信任何一个进入头脑的观点,我们需要去反思我们头脑中那些从未检查过,是基于单纯的相信而接受的观点,我们需要重新对这些观点进行思索和辩护。
否则我们将没有真正的知识,真正的真理。
也就是,如果不通过理智去建立知识大厦,就随时会因地基的不稳而发生坍塌。
所以,苏格拉底认识到,我们最迫切的就是要使得观念明晰,理解术语的真正含义,正确定义我们所使用的概念,知道我们在探讨什么,还需要为我们的观点提供理由、证明,即是以思考、事实、严密的逻辑作为前提,而不是去猜测。
也所以,苏格拉底的思想助产术其本质指向的是通过一系列巧妙反复的诘问来达成普遍性定义,使得概念或观念清晰、准确和普遍。
也就是说每个人对同一个人事物的理解是不同的,正如智者认为没有真理,人们本就存在差异,一种观点尽管与另一观念相反,但是都没有问题。
苏格拉底认为智者派是错误的。
苏格拉底最终要达成的就是将个别、特殊的理解回归到普遍性定义,即使得任何人通过这种问答最终回归普遍性的定义,找到不同观点背后的共同基础,使得所有观点都在某个共同原则之下。
尽管说,苏格拉底是通过对话的方式来达成而不是直接传授知识,并将其视为辩证法,但其本质仍旧是在标定范畴,即将所获取的信息划定在某个框范或范式之内。
比如,柏拉图在《欧绪弗洛篇》中举了一个苏格拉底的例子,即苏格拉底不断的追问欧绪弗洛有关虔敬和不虔敬的定义,尽管最终并未得出虔敬的普遍性定义,或者说划定虔敬的范畴,但是苏格拉底通过定义、分析的方式来使得欧绪弗洛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再比如苏格拉底总是假装和其他人知道的一样少,但是在对话中很快就会被人们感觉他才在掌控局面,他的不断诘问使得人在不断的问答中自相矛盾,然后被引入苏格拉底自身预先的逻辑框架中;
还可以说苏格拉底是通过归纳过程逐渐引申出确定的定义,然后通过其他的例子来检验这个定义,对定义进行拓展或限制,即“分析”,直到得到一个客观的、共同的、令人满意的定义。
通过这些例子
我们可以看出,苏格拉底所谓的思想助产术其实就指的是让概念回归普遍性定义或者是划定概念本身所覆盖信息的范畴、范式,使得人人都能基于这样的普遍性定义或范畴、范式来达成对概念的共同本质理解。
也就是正通过苏格拉底的反复诘问使得争论者模糊不稳的概念逐渐成型,清晰而明确。
于是,
基于这样一个归纳论证和普遍性定义基础思维方式,苏格拉底以此来反驳智者派的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
因为,苏格拉底认为特别或个别的事物表面上是变化和流逝的,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所认识或认知的也不同,但是他们却是有共同的东西的,这个共同的东西是从不变化、也不消失的。
而这就是事物的本性、定义,这也就是苏格拉底所认为的知识,知识与一般、普遍、典型有关,与特殊、偶然则无关。
而且苏格拉底认为通过分析和定义的方式最终就必然能产生清晰而确定的概念,将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完全否定。
这个普遍性定义也就是柏拉图理念的基础,即理念是同一、恒定的,而个别、特别的事物都是理念的分有或复制,苏格拉底的很多理论其实与柏拉图的很相近,无法做出绝对的区分。
但要知道
在苏格拉底这里更多指向的是概念,而并非理念,没有形成像柏拉图那样的完整哲学体系,更没有将这些普遍性概念视为最实在的存在者,也不会说这些普遍性概念会独立于我们看到的特殊事物而单独存在,只是他的思想助产术在表达这样的思绪。
而且在苏格拉底看来,只有严格的定义过程,我们才能最终把握一个特殊或个别的事物(比如一朵美的花)与一个普遍观念(美、花的形式)之间的区别,定义最终达成的也就是对概念范畴的划定,同时也同属于普遍性这一词项内涵。
所以说,
苏格拉底的思维方式最终其实导向的是范式或范畴,这个范式或范畴可以用图式表示,也可以用符号、数字等表示。
比如在斯通普夫版《西方哲学史》中写道:“具体的玫瑰花凋谢了,但是玫瑰花的样式,玫瑰花这个词项定义,以及玫瑰花的美等这些普遍性定义的东西始终是存在的;再比如不完美的三角形暗示了三角形的概念,不完美的圆则被看作是圆”。
总之,
根据苏格拉底的思维方式,可以将苏格拉底的知识分为两个层次:
其一是基于事实的观察,其二则是基于事实的观察来进行解释,即完全将特殊事物和普遍性的概念做出绝对的区分,以此来把握确定性的事物。
比如直线、长方形、动物、植物等普遍性概念都是对“一定信息”的局限性整顿,是能达成对符合这一概念的对象进行简约高效的处理。
当然,
苏格拉底并不是方法论者,亚里士多德才是第一个为自己设置方法论的哲学家。
但是,苏格拉底的定义、分析方式(即先归纳定义,再不断通过新的例子去完善证明)无疑是一种非常好的诠释哲学程序的模式,即便苏格拉底常用的是通过常识经验和一般习俗来检验定义。
苏格拉底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对其后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有着巨大的影响,虽然表面上看似简单。
但当苏格拉底将这种通过追问获得普遍性定义的方式运用在任何实际场合中都是有极强的逻辑严密性,但同时也必然会使得问答的对象难堪不以。
因为。
这种追问至普遍性定义的思维方式会不断的戳破对方之前建立的“确定性”定义模型,使得对方不得不被迫的建立新的“确定性”定义模型,这尽管对于问答的人来说是在建立更稳定的“确定性”定义模型。
但是,这一定让人极为恼怒,而且在后期苏格拉底的分析和定义严重的对道德习俗、宗教和政治行为有着巨大影响,逐渐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疑虑。
最终,苏格拉底因为一系列包括战争,以及对道德习俗、宗教和政治行为等的影响使得苏格拉底最后是被雅典人投票喝毒而死。
而我们了解苏格拉底的思考方式
最重要的就是要理解“知识”是有边界的,即是说对任何信息整顿出的知识都必然是在一定的边界范围内,然后这个知识体系也必须经过公理、定理的严谨化逻辑推导才能无懈可击。
这便是苏格拉底思考最终要导出来的结果。
参考书籍:
《西方哲学史》悌利著
《西方哲学史》斯通普夫
《希腊哲学》P.E.Moore,第一章
《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其他同伴》G.Grote,四卷本
《对话集》柏拉图,包括《普罗泰戈拉篇》《申辩篇》《会饮篇》《泰阿泰篇》
《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
作者:桡哲
著有:原创哲学理论:“外在生存结构论”、“群团化分工论”;
哲学通史《中国新哲学》;
生物学基础理论《生命起源》;
心理学基础理论《意识起源》;
社会学基础理论《社会起源》;
美学基础理论《物演美学论》;
《物演通论注释》。
《物演美学论》已出版,链接如下:
《物演美学论》开启预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