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排斥作为人际交往中的常见的经历,无论是被线下现实生活中的他人所排斥,还是被线上程序模拟的电脑玩家排斥,甚至给予被排斥的个体金钱收益,被试均会报告强烈的负性情绪体验。

社会排斥带来的负性情绪更多的是愤怒。同时,也有许多研究发现遭遇社会排斥后个体并未出现明显的情绪波动,社会排斥组中的个体和社会接纳组中的个体报告的正负情绪体验强度上没有显著差异。

社会排斥导致个体情绪“关闭”,表现出情绪麻木,这种机制能够削弱社会排斥引发的心理痛苦。

对于社会排斥会导致个体表现出情绪波动或情绪麻木两种结果,从实验范式的角度进行了分析,Cyberball范式会诱发负性情绪,而孤独终老范式会导致情绪麻木。

两种范式对情绪影响的不同结果原因是不同范式对个体造成的“社会伤害”严重程度不同。相对于Cyberball范式引发的偶然社会排斥体验,孤独终老范式表达的是个体将来会受到几乎所有人的排斥,个体会产生绝望和无助,“社会伤害”程度更高,表现出情绪麻木,如同身处危险对生理上的痛苦麻木一样,从而削弱社会排斥带来的伤害。

而且孤独终老范式所传达的信息更像是一种潜在的被排斥的信号,被试需要想象这种场景,这与Cyberball范式所诱发的真实排斥体验存在较大区别,Cyberball范式诱发的社会排斥似乎更符合社会排斥的定义。

社会排斥对依恋焦虑个体人际信任的影响。目前尚无研究考察社会排斥对对依恋焦虑个体人际信任的影响,仅有部分研究考察了社会排斥对人际信任的影响,研究的结果也存在争议。需要——威胁模型认为社会排斥会严重损害个体的归属需要。

而社交重构假设进一步指出当个体归属需要受到威胁时会倾向于寻求更多的社会支持,以此构建社会关系来补偿归属感的缺失。但在社会交往中实际经历社会排斥的个体却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方面希望通过合作构建人际关系来弥补内心缺乏的归属感;另一方面表现出较高的拒绝敏感性,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退缩行为,防止经历二次排斥。

尽管经历排斥后的个体表现出愿意与他人建立联系的倾向,但这种倾向仅仅指向于潜在的未来合作伙伴。

被排斥个体在社交过程中会变得更加小心谨慎。经历社会排斥后,个体在囚徒博弈中倾向选择背叛而非合作,这表明个体的信任水平出现了下降。但另外一部分研究却认为在被排斥后,个体会表现出更高的信任水平,因为他们希望借助信任他人来强化人际关系,避免再次受到排斥。

这种矛盾的结果甚至出现在同一研究中,社会排斥组中的个体对受信人的评分显著高于社会接纳组,但在实验二中却并未发现这种效应。对于这种矛盾的结果,社会排斥的后果会受到个体特征的调节,另外一些研究者则明确指出依恋风格会影响个体经历社会排斥的反应。

社会排斥与依恋风格的形成之间存在紧密的理论关联。依恋产生于婴儿和抚养者互动的过程中,如果依恋对象对婴儿表现出接纳与关爱,那么个体将会发展出安全依恋风格;如果婴儿遭到了依恋对象的无视、排斥、拒绝或者前后不一致的行为(时而热情时而冷漠),那么个体将会发展出非安全依恋风格。

人们对于获得接纳、避免排斥的基本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依恋风格形成的基础。社会排斥情境下依恋焦虑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其归属需求水平,而在依恋回避上却未发现这种效应。

个体报告的疼痛情绪强度与其依恋焦虑水平呈正相关,而这种效应在依恋回避维度上却不存在,而其中疼痛情绪被认为是感知社会排斥的信号,这表明依恋焦虑个体似乎对社会排斥格外“敏感”。

另外一些研究者在考察社会排斥的神经机制时发现了类似的结果:依恋焦虑个体经历拒绝后DACC和AI上激活程度较高,依恋回避个体则表现出在这两个脑区上较低的激活程度。

综上所述,社会排斥会对依恋焦虑个体造成更大的威胁,尽管目前尚无研究考察社会排斥对对依恋焦虑个体人际信任的影响,但可以根据依恋系统的激活和动力加工模型做出推测:社会排斥作为一种威胁情境会激活个体的依恋系统,不同依恋风格个体分别采用不同的依恋策略实现自己的认知、情感、行为目标。

面对威胁情境,安全依恋个体常采用安全基地策略,以一种开放、灵活、乐观的态度应对;依恋焦虑个体在应对威胁刺激上倾向于过度激活依恋系统,认为自己欠缺处理威胁的能力,反复思考负面的想法,陷入痛苦。

并且由于依恋焦虑个体具有过去未获得依恋对象积极接纳的回忆,导致其对情境中潜在的威胁信息具有较低的知觉阈限,其保持高度警惕的同时也放大了威胁情境的负面影响。

因此可以推测,当社会排斥激活依恋系统后,安全依恋个体的信任水平并不会出现明显下降,而依恋焦虑个体的信任水平会显著的下降。

许多研究发现社会排斥会引发个体产生痛苦、抑郁、焦虑、悲伤、愤怒等各种负性情绪体验,个体会采取情绪调节的方式对排斥相关的负性情绪体验进行抑制,这一过程可能会受到个体依恋风格的影响,李婧(2020)的研究进一步发现不同依恋风格个体在社会排斥后在情绪调节上表现出了差异:相比安全依恋个体,依恋焦虑个体对积极词的反应时更长。

许多研究认为依恋理论从本质上讲就是情绪调节理论,情绪调节的直接结果是个体在情绪体验上强度的差异,因此依恋风格可能会影响个体在威胁情境下的负性情绪体验。

依恋焦虑正向预测了亲密关系破裂后的负性情绪,因为过度激活策略会加强依恋焦虑个体对威胁性事件的负性情绪体验,而安全基地策略会使安全依恋个体保持情绪的稳定。

因此可以推测,社会排斥情境下依恋焦虑个体会比安全依恋个体体验到更多的负性情绪。而情绪信息模型和连接语义网络模型均指出负性情绪会降低信任水平,因此可以推测,负性情绪可能是社会排斥情境下依恋焦虑影响人际信任的中介因素。

缺乏考察威胁情境对依恋焦虑个体人际信任影响的研究。通过梳理过去关于依恋焦虑个体人际信任的文献发现,大多研究采用问卷法考察了依恋焦虑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结果存在很多矛盾,而且难以得出因果关系。

研究采用问卷测量更多是从特质取向的角度出发,忽视了依恋风格还描述了依恋系统在外部环境下的动态特征。

依恋系统的激活和动力加工模型指出:情境的威胁性会决定依恋系统的激活与否,一旦依恋系统激活,不同依恋风格个体分别采用不同的依恋策略实现自己的认知、情感、行为目标。

面对威胁情境,依恋焦虑个体惯用过度激活策略导致其感知到更多的威胁,不安全感增加,可能造成其信任水平显著下降;安全依恋个体采用安全基地策略,以一种面对威胁的开放、灵活、乐观的态度积极应对,安全感从而得到提升,其信任水平可能不会出现明显的下降,维持高位的状态。

综上所述,以往关于依恋焦虑个体人际信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特质取向,过多强调了依恋风格作为稳定个体差异对依恋系统自上而下的影响。

所以本研究将从情境取向出发,从情境与依恋风格协同的视角,考察社会排斥这种典型威胁情境对依恋焦虑个体人际信任的影响。

考虑到社会排斥会对依恋焦虑个体造成更大的威胁,会显著激活其依恋系统,可能会造成其信任水平显著下降;安全依恋个体面对社会排斥时采用安全基地策略会缓解威胁带来的不安,依然表现出较高的信任水平。

因此,实验一引入社会排斥并通过Cyberball范式模拟,考察社会排斥情境下依恋焦虑个体的人际信任特征。

举报/反馈

心徒使者

6875获赞 3849粉丝
如果做好心理准备,一切准备都已经完成
优质情感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