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屡上热搜。《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数据显示,青少年群体中有14.8%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高于成年群体,需要进行有效干预和及时调整。《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也指出,抑郁症发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其中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为在校学生,其中41%曾因抑郁休学。
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成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的热议话题。不少代表委员指出,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需要家庭、学校、医院、社会共同努力,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引导公众正确看待心理健康咨询,消除“病耻感”,拓宽心理治疗就医渠道。
 思考:心理问题就是矫情?
“现在的孩子太脆弱了,一点打击都承受不了,动不动就想以‘死’来逃避问题。”
“哪有那么多心理健康问题?我实在不理解,只能说太矫情了。”
……
某贴吧内,记者看到对于因心理健康问题走向极端的青少年,不少网友表现出“不理解”,甚至归因于他们“太脆弱”“太矫情”。
事实真的如此吗?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2年对全国24758名中小学生调查发现,焦虑、抑郁检出率分别达31.3%、17.9%。
“与大家想的不一样,出现心理问题,并非心理脆弱,更不是矫情,而是一种由遗传与环境共同诱发,是一种全世界都为之困扰的疾病。”杨李张华认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应该被冠以道德的评价。“由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健全,心理健康促进行动还未真正落实,很多老师、家长难以理解孩子在抑郁漩涡中的痛苦,但他们恰恰最需要被关注、被理解,而不是被晓以大义。”
“很多孩子包括家长都存在很强的‘病耻心’,觉得宁愿身体有毛病,也不能心理有问题,甚至把心理问题和精神病划等号。特别是一些家长,不愿意承认孩子心理有问题,一直拖到最后导致重症出现。”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表示,目前社会层面对于心理疾病的接纳度不高,“病耻心”导致就诊率低。此外,学校和医院心理健康教育“人、财、物”资源的配备也存在缺口,心理健康教育科普度不够,这往往耽误了治疗青少年心理疾病的最佳时机。
 观察:少年陨落敲响警钟
不久前,胡某宇案让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被广泛关注和讨论,再次敲响了青少年心理健康保护的“警钟”。
“少年儿童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这个阶段,他们是敏感甚至是‘脆弱’的。”国家执业心理咨询师(青少年方向)、青少年情商训练师、家庭教育导师杨李张华介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有该年龄段独有的特点,它会让青少年有无力感、无助感、无能感、无价值感、无意义感,失去快乐的能力和精神上的回弹力,一点压力就能压垮他们,出现特别明显的焦虑和激越症状,甚至做出极端行为。
“青少年心理问题突出表现为在情绪、自我和行为方面的‘三大障碍’:第一,焦虑、抑郁增多,呈低龄化趋势;第二,自我效能感降低,控制感、希望感、生命意义感弱化,容易导致自杀风险上升;第三,日常生活结构频繁变动,睡眠、运动、学习习惯‘大滑坡’,容易出现注意缺陷、攻击行为、网络成瘾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李迎新说,后疫情时代,少年儿童心理健康迎来新挑战,必须增强风险意识,在医疗、教育、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应对:多点发力呵护孩子心理健康
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近年来,我国在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协作机制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学、高等院校所有学生的必修课,每学期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授课,指导学生科学认识抑郁症,及时寻求专业帮助等”。
2021年11月,教育部对政协委员《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进行答复中明确提出: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等。同时,为了减轻学生课业压力,教育部还出台了“双减”政策。
尽管如此,全国各地青少年因心理问题引发矛盾冲突而导致的极端事件依然屡有发生。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
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共青团中央提交了《关于加强疫情后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化支持体系建设的提案》,建议建立多部门、多主体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协调联动机制,统筹学校、家庭、医院、社区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建立和完善部门联动、医教结合、多方参与、社会协同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化服务体系。
提案指出,学校要做好前端心理健康教育、科普、发现和一般性干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做好后端心理问题诊断、治疗及系统性康复;深入开展“家长课堂”“家长学校”,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群团组织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搭建服务通道,助力心理问题发现、转介、干预、诊疗、康复等环节形成闭环。
针对目前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在技术标准、执业伦理和专业队伍建设等方面参差不齐,心理咨询行业缺乏统一的资格认证和行业监管,从业人员良莠不齐等问题,提案建议大力扶持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社会组织发展,规范心理咨询职业资格认证。建议在政府购买、资金支持、税收减免、场地租金、畅通工作渠道等方面对专业力量强、社会声誉好、等级资质高、热心公益事业的心理专业社会组织予以支持。
律师普法:
法律如何为青少年心理健康 保驾护航?
青少年出现极端行为,学校、监护人需要负法律责任吗?如何更好地预防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生?对此,记者采访了贵州德以晟律师事务所主任王博,听听他从法律的角度,如何为大家普法、支招。
记者:青少年在学校患了心理疾病或自杀,学校需要负法律责任吗?
 王博:根据教育部2002年6月25日发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九条、第十二条的规定,若学校已履行了相应职责,并无不当行为,则可认定学生患心理疾病、自杀与学校的教育之间不存在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学校无需承担法律责任。
记者:未成年人出现极端举动,对自己产生伤害行为,可以追究监护人的法律责任吗?
王博:《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十条规定,监护人明知或者已被学校告知未成年学生的行为、情绪等存在异常但未履行相应的监护职责,导致未成年人自杀的结果,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是,若仅存在监护人一方责任的情况下,基于民事诉讼不告不理的原则,该法律责任亦无法从外观上得以体现。
记者:如何利用法律来约束更多角色,比如学校、老师、家长、网友等,使这些角色各司其责,从而抑制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王博:第一,加强对未成年学生的法治宣传教育,让学生对自我身心的保护和塑造建立信心;第二,加大对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的治理和打击力度,防止青少年接触过多的负能量;第三,学校应当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定期对未成年学生开展心理疏导、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检测;第四,建立健全学校、老师以及学生之间的沟通机制,确保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时、有效在三方间共享。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冯蕾
编辑 杨情丽
二审 黎娅茹
三审 袁泽友
举报/反馈

天眼新闻

1095万获赞 99.3万粉丝
国家一类新闻资质网站。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