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研究问题中,一直格外关注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对于政府与市场的分工角色,在经济活动中政府应该担任什么角色,一直都是学术界与实务界争论的核心。凯恩斯主义提出的“政府干预理论”核心思想,认为由于资本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以及不完全的现象,因此市场只能发挥有限的作用,市场对于公共品、外部性、垄断等各方面不能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也不能实现最大化的社会福利,市场本身存在“市场失灵”的现象。
因此,政府需要对经济进行干预和管理,以解决市场本身不能解决的“市场失灵”问题。所以说,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政府参与其中,对市场实施必要的调整和适度的干预,一般从理论上来讲,如果政府行为会对经济主体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样的范畴都归属于政府干预。
政府干预理论产生实质性影响的时期主要集中在二战之后,凯恩斯学派之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实现快速发展并随之出现了瓶颈期,市场对于“政府干预理论”是否真的存在和有效也产生了一定的质疑,学者们又开始关注政府失灵或政策无效方面,认为市场机制才是发挥作用的基本手段,理论研究反而退回了起点。
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经济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出现了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对新型经济自由政策进行推广。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西方经济再次进入到经济衰退时期,此时学术界再次将政府干预理论带入了研究视野之中。
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的形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表现为政府在促进地方的就业、税收、经济发展等方面一般需要承担一定的压力,在此情况下,政府为了完成地方发展目标,往往会对当地所属企业进行适当干预。尤其对于国有企业,政府的干预范围会更广,例如其并购、投融资和日常经营活动等,因此地方政府对国有企业的影响是全范围、多渠道的,而政府干预也会帮助国有企业的发展,使得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快速成长。
第二种表现为对于国有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地方政府会进行适当的干预,选取一定的政府化背景的人员担任企业高管,由此可以影响企业的日常决策,紧随政府的指令和步伐。这些国有背景的管理者的经营目标不再着眼于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而是以实现政府利益为为主,致力于实现社会和财政目标。
政府干预理论主要应用在产业政策对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机理和债务资源配置效率的相关内容。具体而言,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干预会发挥资源引导效应,进而有助于企业获得债务资金。同时,政府干预所导致的资源错配也会诱发企业过度投资、产能过剩和行业竞争等问题。
在目前的研究中,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产业政策在改善国内市场机制,促使产业结构快速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产业政策有利于宏观经济发展,总体来说是非常有效的。产业政策作为政府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控的重要方式,经常表现为政府补助、政策性贷款、国有化、税收优惠等手段,以政府对产业进行大力支持的基础上,对产业内的稀缺资源进行有效分配,从而使得宏观经济实现质量的提升和级别的飞跃。
以日韩两国为研究对象,结合其国内产业政策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产业政策有效促进了两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并使得整个社会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由于发展中国家存在典型的市场失灵状况,市场机制本身根本不能解决市场失灵带来的问题,此时政府提出的各种产业政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使得产业结构得到充分优化。
Mcdonald和Johan结合欧盟区的产业政策,研究发现欧盟之所以提出产业政策,是因为宏观外部环境具有溢出效应,产业政策可以减轻溢出效应的危害,促进宏观经济的发展。 Aghion等以中国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发现如果某个产业具有相关的产业政策扶持,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如果政府提出的这些产业政策能够有利于企业竞争,那么对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也能够实现有效提升,企业自身的快速发展,有利于整个产业乃至宏观经济的运行。
而在国内,伴随着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和市场规律的有效结合,中国经济实现了飞速发展,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快速壮大的同时,政府在其中运用的各种手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一个国家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时,所具有的产业结构也不尽相同,在市场不断变幻的时刻,产业政策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市场失灵方面,正是由于产业政策的及时纠正,也使得产业有序发展。
政府提出的产业政策和大力倡导的制度创新,促使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生命力,在政府的支持下能够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所以说,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还具有一定的进步空间,各种产业也在不断前进中摸索,因此作为宏观政策的产业政策,也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产业体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结合中国目前的发展状况可以说明,产业政策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逐渐发展成为经济发展中有效的政府干预手段之一。
分别从战略新兴产业、经济增长、工业行业增长、地方产业生产率、能源消费强度、国有化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其研究结果均表明,产业政策能够对宏观经济产生正向的影响。以城市土地出让层面为研究视角,发现产业政策作为宏观经济政策,能够大大提高城市工业用地的出让宗数和面积,促进产业实现全面发展。韩永辉等发现,当地政府提出产业政策后,根据地区的市场化水平和地方政府自身的工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本地产业结构实现优化调整的程度。
在对产业政策的研究中,另外一些学者则发现,产业政策对宏观经济发展具有负向作用,不仅不能促使产业有序发展,甚至因为产业政策的支持,相关产业出现了产能过剩、投资效率低下等负面效应。Criseuolo和Menon以日本汽车产业为研究对象,实证结果表明,对于产业政策大力扶持的电池动力汽车,并没有取得良好的发展,而产业政策没有予以关注的混合动力汽车,却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在市场中获得了较高的占比。
Pelli在绿色能源的推动下,以林业部门的产业政策为研究视角,发现产业政策的实施,抑制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结构调整。Massi和Nem以巴西石油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政府提出的产业政策,由于对石油产业进行了较多的政府干预,使得巴西的石油行业私有化程度很低,难以形成有效的竞争格局。
与此同时,结合国内现状,对中国的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展开了大量研究,结果证明在钢铁汽车等行业,以政府作为主体的兼并重组并不会提高行业生产效率,也不能促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业政策发挥了负向作用。以中国制造业为研究对象,研究视角包含了国家税负、贸易保护政策、对企业创新能力的补贴等,实证结果证明,产业政策作为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之一,使得中国在经济转型时期面临产能过剩的难题。
以钢铁行业为研究对象,提出产业政策能否顺利的实施,既要受到政府考核双重目标的影响,又要因为市场化水平而面临阻碍。通过研究发现,在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之中,产业政策才能发挥一定的效果,而对于本身存在瑕疵的行业来说,产业政策对行业发展存在一定的政策弊端。研究表明,产业政策并不能保证时刻都能发挥最大效用,其是否有效取决于产业政策是否具有最优实施空间,而该空间的存在性以行业竞争程度为特殊变量。
此外,通过研究发现,产业政策如果属于供给型政策,那么其对应的补贴行为往往会阻碍企业绩效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产业政策如果属于环境型政策,往往并不会影响企业的投资、经营等行为,产业政策如果属于需求型政策,对于产业间资源的配置问题往往都能发挥一定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