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留念
南京市文化名家工作室领衔名家
“我希望自己既是中国民乐的守望者,也是让中国民族音乐插上科技翅膀,飞向世界的开拓人。这种使命感,促使我几十年来不间断地向世界展示中国音乐,用音乐来讲述美丽中国故事。”
2023年第3期
编者按
1948年,南京古林寺国立音乐院的课堂上,在南京求学的黎松寿手执二胡,将阿炳创作的《二泉映月》带进中国经典民乐的曲库。
多少年后,听着这个故事长大的南京少年卞留念,背上了二胡,开始了他的音乐之旅。
他的行囊里装着的是中国民乐的精髓,他的脚下是独辟蹊径、上下求索的路,他的背后是南京的明城墙,他的面前,是整个世界的声浪。
而如今,世界听到了他的声音,听到了中国的声音。
卞留念
音乐界有个“变”留念
2014年南京青奥会闭幕式上,20名金陵女子乐坊的姑娘一起奏响改编后的江苏民乐《杨柳青》,南京小红花艺术团的孩子们配以打击乐,悠扬的乐声让观众如醉如痴。突然,观众席上爆发出一阵惊呼声,继而是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一位留着齐肩发,上身着黄色T恤下身穿着西裤的男演员手执电声二胡,在众人的注视下缓缓地升上35米的高空。
悬浮中没有支撑,他左手将二胡提在空中演奏。威亚越来越高,琴弓越滑越快,他的头发也随之剧烈地颤动,整个人像快要燃烧起来了。
这位“演员”,正是音乐家卞留念。而他在现场的身份其实是南京青奥会音乐总监。
卞留念在南京青奥会闭幕式上演奏
“在空中表演民乐,是一种奇迹。”
卞留念为这一刻已经兴奋了很久,不断反复咀嚼那个瞬间的意义,“让中国民族乐器插上了科技翅膀,在这个国际大舞台上给大家带来新的视听感受。”他强调,“我们让国乐放飞了,让它飞到世界面前。”
这场表演,正像是现实与卞留念人生理念微妙的“互文”。
“我总希望要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每一天都要与前一天不一样,不断超越自己,创造奇迹。”
创新求变,一直是卞留念人生的关键词。
中学毕业那年,他拆掉了耳机的外壳,裸露出传感面,然后将其装进二胡琴筒,扩大二胡的音量,做出了一把“电音二胡”。
他用改装后的二胡演奏小提琴协奏曲,在他手中,生在三春之水、初夏细雨、秋深桂子江南的二胡,装上效果器、采样器、放大器,琴弦一动就能流淌出托塞尼小夜曲、巴赫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即使到了今天,卞留念依然热衷于将传统乐器与科技结合。
他有间专门的“实验室”。有人到访时,他总会像个孩子一样兴冲冲地向来人展示他的成果——比如,用电子琴控制舞台上的灯光。
2019年,他把Beamz推出的激光音乐演奏系统带到秦淮客厅文化科技嘉年华上,通过手指的运动频率和幅度控制激光来进行演奏,爵士、摇滚、古典、重金属、嘻哈等音效拧成一股奇妙的音乐,在天下文枢那具有千年历史的牌坊下响起……
卞留念在秦淮客厅文化科技嘉年华上表演
时代的版本在更新,人的“版本”也在更新。在不同版本的卞留念身上,人们看到了音乐的进化。
著名作曲家赵季平曾调侃说,卞留念实际上是“变留念”。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留念虽学有所宗,但他更擅博采众长,且触类旁通,终自成面目。”赵季平解释,“‘变则通,通则久’,终臻上境。”
从1985年开始,卞留念使用民族音乐与世界音乐共栖的电子合乐器系统进行创作。他把自己掌握的弹拨乐系列、弓弦乐系列、吹打乐系列等百余种中西乐器运用到创作与演唱中,并将这些乐器与高科技电子技术结合,逐步成为集创作、编曲、演奏、合成、演唱、策划于一体的现代音乐人,“音乐狂人”“音乐鬼才”的名号也逐渐在圈子里叫开了。
连余秋雨也说,“在当代中国音乐界,‘卞留念’三字,颇为神奇。”几乎一切国际赛事、高端论坛、重大节庆的典仪直播,广大观众都会在电视屏幕的左下角频频看到这个名字。开场曲、闭场曲是他,主题曲是他,音乐总监也是他。“他,立足民族音乐,引领流行音乐,中西乐器皆通,演奏演唱无碍。人们只能钦佩地笑叹一声:‘音乐鬼才’!”
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很多人认识卞留念,是因为春节联欢晚会。
或许是2016年的皮影戏舞蹈《俏夕阳》,或许是因为2015年成龙那首荡气回肠的《壮志凌云》,或许是因为1996年那首传唱大江南北的《今儿真高兴》。
而卞留念真正认识自己,也是因为春节联欢晚会。
有一年春晚除夕,作为音乐总监的卞留念忙完手头的工作,已经是凌晨4:30了,他独自驾车回家。凌晨的北京刚从深度睡眠中苏醒,路灯渐次灭下去。路上没有行人,车里的歌忧伤地唱着,只有他驾着一辆车迎着漫天飞雪,孤独地行驶在寂静的马路上,他忍不住流泪了。
“那条路仿佛就是我的音乐之路,很多时候要一个人独自前行,即使很多人不理解。”但他知道,当天晚上,全国的老百姓都能看到他们的作品,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在内心温暖与外界寒冷的强烈反差中,一种油然而生的使命感让他感到光荣,感到欣慰、释然,以及从未有过的畅快淋漓。“当把每个节目送到灯光下亮相,我往往一个人在角落里默默注视,就像目送着自己亲手建造的大船驶向遥远而广阔的海洋。”
卞留念体会到音乐的魅力——即使没有脚,也能走过千山万水、千家万户,分享创作者的快乐,丰富创作者的人生。他决心让自己创作的音乐与世界潮流融为一体,成为中国音乐的文化使者。
把每个节目送到灯光下是卞留念的心愿
卞留念给自己定下规矩,每年至少保持10万公里的行程,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在天地间,他放牧着自己无拘无束的性情,收获着无穷无尽独特的心灵感悟。每次去国外演出,他都要邀请国外的表演者同台演出、融合创作——请他们用自己的乐器演奏中国传统音乐,自己带着传统乐器演奏对方的经典曲目。
他把激光乐器、电音二胡、激光传感乐器等独门乐器带到了第94届万国乐器博览会上。在开幕式表演时,他向在场的人宣告,“今天,我带来了中国1000年前的乐器,它插上科技的翅膀向世界飞来了”。
在他的手中,一把二胡呈现出千变万化的效果,演奏出了实声、混响、回声多种效果,使人时而走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与蒙古包、轱轳车做伴,时而云游于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黄土高坡,看红高粱、饮烈酒。他甚至还“玩”出了巴赫小提琴协奏曲的摇滚版本,让在场的人啧啧称奇。
卞留念与挪威音乐家交流
“我永远也无法忘记那一瞬间的场景,所有人都起立鼓掌。”每一次给外国人演奏,他不仅仅表演,也讲故事,分享乐器和音乐背后的中国文化,“那是对中国音乐的礼遇,也是在向中华文化致敬啊。”
“我是南京的儿子”
“我这个‘卞’姓就来自南京溧水卞村。”卞留念习惯自称是“南京的儿子”,“在外面的时候,一提起家乡,我就要哽咽,平时尽量抽时间回‘家’看看。”卞留念说,“我的思维方法,我的语音、语气、语调、语感全是南京的,是南京的这片土壤滋养了我,给了我所有能量。”
他的名字与音乐紧密相连,也与这座城市紧密相连。
父亲是京剧票友,5岁的卞留念常常坐在父亲的腿上听他唱京戏。渐渐地,天资聪颖的他学会了许多当时流行的样板戏唱段。
1968年,小红花艺术团到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挑选学员。7岁的文艺骨干卞留念被选中了。“记得当时老师说,‘同学们把手伸出来’,大家就把手伸了出来,‘把手反过来’,大家又把手反过来。干什么呢?看手型。”卞留念说,“虽然我人不高,但手指细长,演奏弦乐的条件比较好。于是就被选中去了‘小红花’学大提琴。”
在这里,他像一块海绵一样汲取着成长的养分。除了主攻大提琴,他还学二胡、月琴,学打击乐、学唱歌、学跳舞,几乎所有的“行当”通通都“摸爬滚打”一遍,七八年时间过去了,卞留念练出了吹拉弹唱一身好本领,为他逐步成长为集创作、编曲、演奏、合成、演唱于一体的现代音乐人埋下坚实的伏笔。
中学毕业后,他考入南京艺术学院,师从二胡专业的马友德老师。冬天南京天气寒冷,他就将手提前在温水里泡上20分钟,手一活泛起来,就马上戴上羊毛手套,飞快地骑自行车赶到老师家,趁着那股热乎劲儿练一会儿琴。马老师很疼爱这个勤奋的学生,有意让他在艺术上开阔眼界,博采众家之长,不仅鼓励他四处拜师,还主动为他写推荐信,推荐他到许多业界名师门下接受辅导。
1984年,从南京艺术学院毕业的他踏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开始了他对音乐的追梦之旅。2014年,他将30年来的音乐成绩打包成一份音乐会“大礼包”献给南京,主题定为“留念南京”。
那晚的卞留念很忙。一会儿当主持人、一会儿当指挥,一会儿又坐下来钢琴伴奏、一会儿又抄起了二胡……几乎是“长”在了台上。
“当时我在为奥运会写《爱的火焰》这首歌的时候用到了《茉莉花》,这首歌就是我们江苏民歌,我当时心里就有这么个期待,也为家乡南京埋了一个愿望,就是今晚这一幕。我出道三十年了,这次我就想揣着一肚子满满的音符为家乡做点儿贡献。”
卞留念的乐趣是让音乐走得更远
在圈子里,卞留念的“忙”是出了名的。
音乐总监、作曲、编曲、指挥、演奏、监制、统筹、策划、录音合成、大赛评委……至今已创作数千部作品,常常一个人要忙多个人的工作,身体里像装着高速运转的马达。
“我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呢,快被时间给‘五马分尸’了。”有人上门拜访,他于案中抬首,自嘲地笑笑。有时候一着急就被“逼”出了南京话:“急得不能再急了。”然后又笑,“但再急也没有用,要紧的是踏踏实实做事。”
因此,当南京小红花艺术团提出要合作时,他毫不犹豫地一口答应了下来。“我是小红花的人,那里是我音乐的‘启蒙地’。”卞留念说,“我们应该学会发现和培育好的苗子和人才,当年我们的老师也是这么发现我的,所以还是需要传承这个良好的习惯。”
2022年11月,在南京市委宣传部的扶持资助下,“卞留念工作室”的招牌挂上了墙。除了培养年轻人才,他们还准备新创作编排一部“器乐童话剧”,把民乐与现代音乐结合起来,以剧的形式传播民族音乐,做到与国际接轨,这又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尽管经历过春晚、青奥等无数“大场面”,卞留念却仍然激动不已——就像当年坚持在半空中表演二胡一样,他又开启了一场新的跨越。
记者|张甜甜 编辑|祁 绩
美编|鲜曼青 校对|熊向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