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人生发展中的关键期——青春期,这对于我们研究者而言,同样是值得重视并关注的重要阶段。

一方面,从生理发展的角度而言,初中学生群体的身体发育,达到了了人生中第二个高峰期。其中外貌形体的变化、身体内脏器官与机能的成熟,以及性器官机能逐步发育成熟,被统称为“青春期的三大巨变”。

另一方面,从心理发展水平的方向来看,初中学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也处于关键时刻,处于少年到青年的过渡阶段,整体上呈现矛盾性与不平衡性,在发展心理学上,我们将其称之为“心理断乳”。

这一阶段的群体,生理与心理的发展发育正处于儿童迈向成年的过渡阶段。该阶段学生群体心理方面的变化及发展值得我们关注并研究。

在当前我国国情与教育体制下,中小学教育体系与课程构造的改革逐步深入,人才培养以及选拔方式呈现多元化发展,但考试仍然是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一个主要手段。中考成绩的优劣,仍是决定初三升学结果的决定性指标。

伴随着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多方面的需求与压力下,初三学生容易出现学习倦怠、自我效能感低、学业情绪失调、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

这一时期的良好适应,将会有助于个体巩固学习能力、塑造健康人格、运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应对问题与困难等等。

因此,初三学生作为被试具有很高的应用和研究价值。研究目的:本研究采取《应对方式问卷》、《考试焦虑量表》与《积极心理资本问卷》三套成熟的量表组成的问卷对云南某中学323名初三学生进行施测。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对初三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水平、应对方式倾向性和考试焦虑水平进行现状分析。

然后研究三个变量之间的内部联系,并以相关理论为基础,探讨三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中介作用。此外,结合初三学生心理资本、应对方式的特点,制定团体辅导方案,以此为基准进行干预。

干预结束后,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进行前后测,对比两组被试三变量的变化程度并进行分析,以此来验证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是否能够有效对其干预。

理论意义:首先,本研究可以验证前人关于心理资本、应对方式和考试焦虑的相关结论,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它们之间具体的关系并建构对应模型。

其次,通过验证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来揭示心理资本影响考试焦虑背后的作用机制,从而进一步揭示积极心理资本水平对考试焦虑的影响及原因。

最后,研讨从积极心理资本与应对方式角度,对考试焦虑水平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的可能性,对今后考试焦虑水平的干预方法供应理论支撑。

实践意义:本研究一方面,对积极心理资本、应对方式和考试焦虑三者间的现状和关系进行研究并建构相关模型;另一方面,通过提升积极心理资本和改善应对方式倾向的措施,对考试焦虑的相关的初三学生进行干预研究。

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们调节学生考试焦虑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作用的同时,也帮助学生调节的考试焦虑,进而能够在考场中发挥更好的水平。

并且能够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资本以及利用更成熟的应对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心理资本的概念界定在“积极心理”提出之前,心理学家主要研究的是人类的消极心理及精神疾病。

后来心理学研究者们不再仅仅关注于人类的异常心理,开始将研究目标转移至人类心理品质中积极、健康的一面,并研究如何如何促进人类积极心理的提升。最早是经济学家于经济学或社会学等科目的研究中,提出了“心理资本”这一概念。

心理资本被其定义为是在早期生活中,个体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偏向或是心理特征。这种偏向和心理特质是相对稳定的。

心理资本是个体的处世态度、伦理取向、自我认知等心理特征或偏向同人生信条的一种综合。对心理资本的相关研究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对其成分进行了分化而又深入的研究。心理资本中应当包含自我效能感、希望、韧性和乐观这四个维度,此观点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同。

除去上文所述的四个核心维度外,还包括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拥有的任何积极情绪、心理资源等都可以被视作为心理资本。

同时,心理资本的四个核心维度的解释,即:自我效能感是指,处于困难或是具有挑战性的情境时,个体相信能够依靠自身的努力奋斗,迎接并最终战胜困难与挑战,获取最终的胜利。

乐观是指,个体能够积极乐观的分析自身的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希望是意志和路径两个部分。意志是指个体能够完成某个任务的内在动机;路径则是个体为了完成预定目标而设计的行动方式。

希望水平高的个体,为了实现预定的目标,则会以积极动机采取各方面的路径措施来完成目标。韧性是指个体遇到挫折或困境时候,能够快速从中恢复,并勇于继续挑战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尝试将该理论应用于帮助初三学生解决心理困扰的教育实践中。有关心理资本的理论研究特质论认为,心理资本其本质上是个体内在的积极心理特质的组合,包括心理倾向、情绪管理、人格品质等,是个体内在的、稳定的、积极的心理特质,心理倾向或是能力,形成后将很难改变。

然而,作为状态论的支持者,与人格特质相比,心理资本并没有那么稳定,其根本上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通过过去经验的积累和学习,逐渐形成的较为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状态论观点的持有者们认为,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自我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个体应该更加关注于自身内部的积极心理特质,通过针对性干预及训练的方法,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

“类状态”的理念。该观点的持有者们认为,心理资本一方面同人格特质一般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以便于研究者们对其进行量表测量;另一方面,心理资本也具有可塑造性,可以通过特定的训练与干预措施进行改变。

综上所述,本研究所持的心理资本状态论为理论基础,将心理资本视作一个动态的、可变化的心理特性,个体可以通过特定的干预,从而进一步激发自身的心理资本。

应对方式的概念界定应对也作应付,是对单词“cope”的直译,出现于19世纪60、70年代。应对是指个体处于挫折事件或遭遇困难情境时,为了克服或是预防该挫折情景或是事件的发生,而采用自身的内外资源做出应对。

应对是个体为了应对外部情境的变化以及满足自身内部的需要,做出认知及行为上的改变,用来平衡个体及环境间的冲突。

有的学者的定义则运用的更广,他们认为:“应对指个体会为了缓释内外情境的冲突,以及降低情绪过程中的难受和痛楚而采取的有倾向的行为。

当出现超过个体能力范围的事件出现时,个体所采取的对应的行为或是努力便是个体的应对方式。”

应对归根结底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使得个体在与外界信息相互作用后,得以保持自身情绪与状态。应对方式是指个体采取一定的认知态度及行为方式,来应对所面临的挫折或者压力情境。

个体在遭遇外界强大的刺激时,容易出现应激反应。而应对方式,则是一个中介调节变量,在面对相同的应激事件时,个体通过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而影响着其应激反应的结果。

因此,应对方式是个体为了更好地应对超出个体能力范围的刺激并平衡自我状态的方式。本研究对应对方式的概念界定参考肖计划等人对应对方式的定义,应对归根结底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使得个体在与外界信息相互作用后,得以保持自身情绪与状态。

应对方式的理论心理防御机制理论的观点认为,个体会采用合理化、反向、退行、理想化等心理防御机制来应对所面临的的压力、冲突的紧张情境。如今,该观点已经不再局限于弗洛伊德所提出的自我防御机制。

而是强调个体对于环境、社会中挫折、应激情境的适应方式,以及个体意识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及意义。

举报/反馈

艺述育

71获赞 9511粉丝
每天为大家更新精彩的内容!!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