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穿稍微好看一点的衣服就很不好意思”——
长沙一名大学生在上课前为穿什么衣服而犯难。
“秋天这天气长沙在学校不敢穿裙子,觉得不好意思 但是天气明明很好28度;
来个人打醒我的焦虑!买了好看的衣服不好意思穿......”
上网一看,有类似焦虑情绪的人不在少数:
“花了差不多1300买了四大袋衣服,但是买了之后又不知道什么场合穿,上班也只穿丑衣服。”
“是的,稍微穿好看一点出门就觉得别人可能会嘲笑,于是只能穿最普通的白t,这样也不会出错或者显得格格不入。”
“有一条很好看的丝绒裙子,超级想穿,但是已经想了一个星期了也没敢穿,因为担心会不会太引人注目,会不会显得成熟老气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想了很多现在还是不敢穿,一次都没穿过。”
这种“美丽羞耻症”,如今在不少年轻人身上都能看到它的影子。
“我不好意思戴鸭舌帽以外的帽子,因为给人一种打扮的感觉。”
“每次都觉得自己配不上这么好看的衣服,觉得自己画的妆用力过猛,觉得路人可能会在背后指指点点的嘲笑。”
“不敢过度的打扮自己,打扮太精致出门的话,别人看我也会觉得‘ta是不是觉得我穿的奇怪’,特别是熟人面前更不敢穿的太精致了。”
......
总结下来,有这种穿衣焦虑的往往会陷入以下几个普遍的纠结心态里:
想要换一件漂亮衣服,却在出门前犹豫了:这种自己很少尝试的新风格,会不会让所有人的目光都停留在自己身上?
总觉得普通T恤搭配牛仔裤这样大街上随处可见的穿搭出门,浑身上下才会感觉自在;
跟朋友们出去玩,尤其是队伍中还有男性朋友的时候,尤其要换上最不起眼的一套衣服,素面朝天,刻意隐藏自己的女性符号。
以上几条,只要你符合其中之一,就表示你已经患上了“美丽羞耻症”。
“美丽羞耻症”顾名思义,就是指人一旦打扮得光鲜靓丽,就会局促到不敢出门见人;
只有当他们换上T恤、卫裤等普通样式的衣服时,才会重新感到舒服自在。
每天出门前换上最普通的衣服,最喜欢毫不起眼的装扮,走在街上害怕路人注意的目光,面对熟人的赞美感到无所适从......
至于原因,一个网友的话道破天机:
“以前有美丽羞耻症,现在好了但又患上了名牌羞耻症,两种病症的底层逻辑其实是一样的,潜意识里觉得自己不配。”
“因为每次打扮,总会被家里人阴阳怪气,他们认为打扮就是不学好。
我家在镇上,那里的人们普遍觉得打扮就是放浪,所以爱美等于有罪。
只有到了大城市,才敢想怎么穿就怎么穿。”
追根溯源,这种“美丽羞耻症”的病根,来源于每个人的童年时代。
比如至今仍被很多国人奉为宝典的“打压式”育儿模式:
本着“玉不琢不成器”的理念,故意打击、贬低,甚至PUA孩子。
这番操作下来,不但可以维护中国式大家长的威严,还可以实现对孩子的控制权,让孩子越来越怀疑自己。
就像原本可以生长很好的树苗,在不断的打压下,日渐萎靡,失去原本拥有的生命力。
前几天,一个视频在网上疯狂转发,视频中,一个28岁的女子情绪崩溃,嚎啕大哭,她跪在地上向父母双手合十,甚至做出磕头的动作。
所有疯狂的举动背后,仅仅是因为,父母不愿意为她喜欢的一双鞋子付钱。
那是一双200元左右的普通鞋子。
遭到拒绝后,女子突然崩溃,绝望大喊:
“钱都是你们保存的,我的脚就这么廉价吗?”
确实,在她父母眼中,自己连一双200块钱的鞋子都不配拥有。
事后经媒体进一步报道,女子的工资卡被自己的父母死死掐在手里,不允许她“乱花”,而要为了家中的儿子存老婆本。
很明显,这又是一个常年饱受父母PUA的女孩子。
她之所以在成年以后,工作多年了还不得不把自己的工资卡上交,就是因为长期被灌输的重男轻女思想:
你不配享受好的房间、好的教育,甚至仅仅是一双新鞋子。
你的存在价值,大部分时候都是家里的哥哥或弟弟。
而这种长期的打压发展到尽头,就如同一座突然喷发的火山,崩溃不可收拾。
这种家庭教育,极易造就一个人过度在乎他人,而忽视自我的性格,长时间的不公平和隐忍要么换来的是一辈子的受气窝囊,要么是一瞬间的揭竿而起。
即使大多数中国家庭的教育不是这样极端,也已经在几代人身上造成了影响。
比如就是简简单单的穿衣问题。
“这种羞耻症我觉得来自于我妈妈的家庭教育。
她觉得读书的年纪就要好好读书,打扮的孩子都是坏孩子,渐渐地我也这么认为。
直到大学了,才开始了解这些,比同龄人晚了许多,而且打扮后一直有羞耻的感觉,化妆了总是觉得别人在注意我,是不是用力过猛什么的。”
“我的家人总会说我:做事不行、成绩不好、不会说话,一天起码两三次地贬低我;
这导致我后来的极度不自信,总感觉朴素的衣服才会给自己安全感。”
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听过班主任老师的谆谆告诫:
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臭美”上,要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学习上,甚至班里那些学习一般但是漂亮懂打扮的女生,美貌居然会变成她们的“原罪”。
在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里,莫妮卡·贝鲁奇饰演的风情万种的少妇玛琳娜,小镇上的男人觊觎她的美貌,女人则怨恨她的美艳。
于是才会有影片中最强烈的一幕戏:
玛琳娜在大街上被拳打脚踢、被剪坏头发,所有女人在这个性感尤物的身上发泄着各自的怒气。
因为马琳娜这个女人是那么与众不同,与终日游走在丈夫和孩子、灶台与菜市场之间的家庭主妇们格格不入。
因为你美丽,所以你很有可能存在品格问题,极有可能是个不正经的荡妇。
于是,长大之后的我们依然还是会把“打扮”与羞耻感联系起来。
但当我们渐渐长大,有了成熟的个人意识之后,我们开始怀疑:
难道美丽真的天生有罪吗?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一切让你怀疑对现实的认知都是PUA。
无论是在亲密关系、亲子关系甚至是职场关系中,这种隐蔽起来的情感霸凌,极其常见。
PUA有个著名理论叫“煤气灯效应”,它指的是加害者对受害者施加的情感虐待和操控,让受害者逐渐丧失自尊和理智,产生严重的自我怀疑。
煤气灯效应”的概念,源自帕特里克·汉密尔顿1938年创作的剧本。
1944年,改编自该剧本的经典黑色悬疑片《煤气灯下》(Gaslight)问世。影片讲述了丈夫为了谋取妻子的财产,千方百计把妻子逼疯的故事。
剧中,妻子看到了微弱的煤气灯光,丈夫却一直否认,说她看错了。
妻子单纯地爱着丈夫,对其深信不疑,久而久之就真的以为自己出了毛病。
我们无法阻止加害者拧开煤气灯,却可以让自己脱离煤气灯的阴影。
远离打压你、道德绑架你、所有让你感到压抑的人。
一旦感觉被侵犯,马上停止自我怀疑,停止内耗,更多关注自己的感受,尊重自己的内心选择。
就拿穿衣这件事来说,穿好看的衣服,化好看的妆容,说到底应该是为了取悦自己,而不是讨他人的欢心。
人生在世,不过三万多天,这还是在没病没灾的前提下。
因此,请你作为自己人生的主角,尽情演出自己的这出戏,而不是被不相干的NPC浪费自己太多的时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