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名字的演变
松花江有两个主要源头,一个是发源于大兴安岭的北源,一个是发源于长白山的南源。从水量和流域面积上考量,流经内蒙古和黑龙江省的北源更应是正源,但历史上把吉林省流域的南源视为松花江的正源,作为北源的嫩江就成为了松花江的最大支流。
松花江的名称有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魏晋之前,也就是东北古扶余和高句丽政权时期,这条江叫速末水;隋唐时期,即东北渤海国政权时期,这条江叫粟末水;北宋时期,即东北辽政权时期,这条江叫鸭子河;南宋和元朝时期,即东北金政权和蒙元时期,这条江叫宋瓦江;明朝时这条江叫松花江。虽然满清时这条江的名称又变为满语的松阿里乌拉,但民国后就一直被正式命名为松花江。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宋瓦江”和“松花江”谐音,“宋瓦”是女真和蒙语“天河”之意,明代取谐音“松花”只是用汉语更好的一种表达而已。
由此可见,松花江的名称是由世代在东北繁衍生息的民族命名并演变而来,与东北的民族发展也是息息相关的。
西流松花江与“第二松花江”
曾有很长一段时间,与嫩江交汇之前的吉林省松花江段被称为“第二松花江”。“第二松花江”的名称来源于晚清沙俄,那时沙俄对东北领土觊觎已久,曾借修建中东铁路的契机对东北地区的河流进行了全面考察,松花江上游的吉林段是其考察的重点,之后他们就把与嫩江交汇后的下游江段叫松花江,把之前的上游江段叫“第二松花江”。至于为什么这样命名不得而知,但很有可能有其不可告人的目的,于是沙俄在把这一命名报给晚清政府时,清政府未置可否。
日俄战争后沙俄战败,日本逐渐接管了沙俄在东北的“权益”,后来在民国和伪满时期,“第二松花江”的名称就这样被日本沿用下去,在当时伪满洲国的官方地名等各处开始使用“第二松花江”的称谓。
建国之后,“第二松花江”的名称也没改变,因此年长些的朋友应该记得学生时的地理知识也是把这一江段叫“第二松花江”。然而这个名称是沙俄命名并在日伪时期由伪满官方确定并延续下来的,不管他们是出于什么目的,都是旧中国殖民时期的产物,与历史上松花江的名字是相悖的。
于是1988年吉林省水利厅将“第二松花江”正式更命为松花江,为了区别之前习惯上松花江与嫩江交汇处的江段区分,也可根据流向将上游松花江西流段称为“西流松花江”或“松花江西流段”,并将此命名上报国家,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从此“第二松花江”的名称被废止。
遗憾的是直到现在,国内很多地方仍然沿用着“第二松花江”的名字,甚至某些主流媒体上也是这样。看来百年的称谓已影响深远,关于这一江段的命名变更,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西流松花江的主要江段划分
根据地形地貌,西流松花江大致可分为四个江段,分别是源头段、上游段、丘陵段、下游段。
源头段有很多支流汇成头道白河和二道白河,两大支流在白山湖附近汇聚成西流松花江。其中一条重要支流来自长白山天池,经过长白瀑布形成乘槎河,这里是名义上的松花江源头。
上游段穿行于长白山的崇山峻岭之间,以白山电站、红石电站和丰满电站构成的梯级水电站和湖泊为标志,风景美不胜收。
出了丰满电站西流松花江进入了丘陵江段,江面渐宽,沿岸多为几百米高的小山,这一流域孕育了东北最早的地方民族政权。
下游段主要是平原区,江面宽阔,多江叉和江中岛,过了松原与嫩红汇合后形成松嫩平原,这里是水稻、大豆、玉米的主产区,是国家重要的大粮仓。
西流松花江的四季颜色
西流松花江流域四季风光变换,美如画卷,在不到一千公里的河道上有原始森林中充满野性之美的湍流瀑布,有崇山峻岭中的大型电站湖泊,有中外驰名的雾凇风光,还有东北城乡特有的安静与质朴。更为奇特的是,西流松花江上的四季颜色是变化的,在周围环境色彩的映衬下,江水的颜色也随之变化,初春是蓝天之蓝、夏天是山川田野之绿、秋季是山林之五彩斑斓、寒冬是冰雪之银白。
浩浩松花江滚滚西流
浩浩西流的松花江不仅美丽,更是一条神奇的大江。满族和朝鲜族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北民族,都把松花江的长白山源头当作自己民族的诞生地,满族更是把这条母亲河称为“天河”,视为本民族的图腾之江。
西流松花江上诞生过东北最早的明朝船厂和水师,“陆上郑和”亦失哈曾率大明船队由此出发,十下奴儿干黑龙江出海口,为东北亚地区的民族交往和融合做出历史性贡献。
清朝康熙大帝曾在此江段检阅水师并组织抗击沙俄的战略,奠定了数百年抗击外族入侵的基础格局,康熙现场创作的诗篇《松花江放船歌》震古烁今。
这一江段见证了近代中国的民族屈辱和抗争,杨靖宇等抗联英烈在此不畏强敌,孤军奋战,把热血洒在松花江畔。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唤醒了全民族的抗日激情。
松花江浩浩西流,浪花带走了一幕幕历史往事,又重新续写着新的人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