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客户端
世界上的事有时候非常神奇,往往是生死常伴,福祸相依。南宋诗人陆游就曾写道:“功名多向穷中立,祸患常从巧处生。”面对灾难与疫病,世人总是坚持不懈地追寻妙药良方。唐代文学家韩愈有诗曰:“遗我数幅书,继以药物珍。药物防瘴疠,书劝养形神。”以药防疫,以书养神,人类的探索可谓不拘一理,不困一格。
19世纪时,肺结核一度被称为“艺术家之疾”。对于这种顽疾,英国作家狄更斯曾感慨道:“灵魂与肉体间的搏斗是如此的缓慢、安静而庄严,结局又是如此的确定。日复一日,点点滴滴,肉身逐渐枯萎销蚀,以至于精神也变得轻盈,而在它轻飘飘的负荷中焕发出异样的血色。”
1820年的一个午后,英国诗人雪莱对挚友济慈戏谑道:“这种痨病,特别喜欢像你这样能写出优美诗文的人。”济慈心不在焉地丢掉沾着血的白手帕,赞同地点点头。一年后,济慈充满热情与诗意的生命在26岁画上了句号。
波兰著名钢琴家肖邦,也因此病英年早逝。当年,肖邦年轻英俊、气质优雅,人称“肖邦小姐”。他的女友、法国小说家乔治·桑则是矮个子,粗壮而结实,有人戏称她是“乔治·桑先生”。然而面对重病的恋人,一向有胆有谋的乔治·桑也无回天之力,只能无奈地喟叹:“肖邦,优雅地咳嗽着……”1849年,浪漫主义钢琴诗人肖邦在巴黎的家中悄然逝去,结束了39年的艺术人生。
当病魔来袭时,这些伟大的文学艺术家,也与常人一样,有过紧张、绝望的时刻吧。但他们最终选择了坚强面对、勇毅前行。拖着瘦弱的病体,他们依然奉献出了优美的文字和动人的乐章。
有一个故事引人深思。二战期间,一位被俘的士兵被蒙上眼睛,敌人用刀划伤了他的手臂,然后他就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就好像鲜血从伤口流下来一样。没过多久,这位士兵就死去了。令人惊讶的是,那“滴答滴答”声其实是旁边自来水管滴水的声音,而他手臂上的伤口早已止了血,根本不足以造成死亡。
原本结实健康的士兵,就这样稀里糊涂地丢掉了性命。想必,他的精神早已在持续不断的“滴答”声中溃散了吧。
当灾难来临时,精神的力量显得尤为重要。是惊慌失措、坐立难安,还是屏气凝神、沉着应对,想必您已经找到了答案。(孟嘉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