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西(1933年10月17日—2019年7月7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长乐镇水竹安村,中国人物画泰斗、“浙派人物画”代表画家之一、黄土画派创始人、第五套人民币毛泽东画像的作者。1950年进入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育才学校学习美术。1953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受潘天寿等先生教导。1958年毕业后到西安美术学院工作。曾任全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西安美术学院名誉院长等。代表作品有《毛主席与牧羊人》、《陕北人》、《东方》、《解放区的天》和巨幅系列长卷《黄土地的主人》等。
本文节选自《人民艺术家》杂志第201810期,内容有删改。
在当代中国画坛,刘文西是开宗立派的人物,他的绘画代表着中国画写实风格的发展方向。刘文西一生按照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内容的指引,去不断实践,了解人、熟悉人、了解生活、熟悉生活。他创作了一系列歌颂毛主席的作品,把毛主席的形象尽善尽美地表现出来是他的毕生追求。他出生于江南,却在黄土高原扎根创作60余载,创作数万张速写,为人民塑造形象。标志性的帽子、永远一身白色或灰色的衬衫和中山装都使他在中国画家中独树一帜。然而,与简朴衣着反差极大的,是他精神世界的富足。
刘文西和陕北绥德老农在一起
满腔热忱绘领袖
1933年10月,刘文西出生于浙江省嵊县(今为嵊州市)长乐镇水竹安村。少年时,刘文西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美术培训,只是临摹过《芥子园画谱》,老师看他有天分,便让他为学校画宣传画。1946年,当13岁的刘文西第一次听到美术老师讲达·芬奇(当时又译作“达·文西”)的时候,他便想:我们都是“文西”,他能成为大画家,我为什么不行呢?
青年时代的刘文西(右一)与同学合影
在学生时代,刘文西就浏览过大量毛泽东和陕北农民交谈的照片,这些画面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1949年10月,刘文西的老家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举行了数千人参加的集会,当时大会主席台悬挂着的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巨幅画像就是由年仅16岁的嵊县中学学生刘文西画的。人群中的刘文西兴奋不已,因为他的作品第一次出现在了如此隆重的场合。
17岁那年,刘文西进入由陶行知先生创办的上海育才学校正式学习美术。育才学校提倡教学与生活结合、与社会结合,提倡创作为社会服务。给刘文西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班主任王琦老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读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简称“讲话”),正是这次对“讲话”的学习,使得他的人生由此明朗。他回忆道:“原来只是把学画当作一种兴趣,一种爱好,并不知道文艺是什么。学习‘讲话’之后,我才知道画画要与工农兵结合,与工农兵交朋友。十年八年不行,我要一辈子像毛主席说的那样,为人民创作,为人民服务。”那堂课上的讲义刘文西一直保留着。他说,啥都能丢,这本书不能丢。
上海育才学校师生在农村画速写时合影(后排站立者为刘文西)
1953年,刘文西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基础教学正规、扎实,教学秩序稳定。在那里,刘文西遇到了潘天寿、李可染等国画大师,也遇到了后来的妻子陈光健。在刘文西的回忆中,当时的院长莫朴先生经常到课堂看他们的作业,副院长潘天寿先生亲自给他们上书法和花鸟课。在许多老师的辛勤培养下,刘文西和其他同学一起茁壮成长。
青年时代的刘文西(左)与老师潘天寿(右)
潘天寿(左一)为学生作画示范(右一为刘文西)
1957年毕业实习时,正值24岁的刘文西主动选择去陕北。革命圣城延安和雄浑厚重的黄土地一直是这位江南青年魂牵梦绕的地方,这次黄土高原之行彻底改变了他的艺术道路与人生方向,这里也最终成了他创作的热土。刘文西以一个画家特有的慧眼敏锐地捕捉黄土高原上苍凉浩瀚的大美,他的灵感被迅速点燃,他夜以继日、如饥似渴地创作着。
刘文西 《在毛主席身边》 年画 108.5cm×155cm 1959年
刘文西 《枣园桃李》 中国画 120cm×100cm 1962年
“有一次,我到杨家岭延河边画画,刚好有一个老汉赶着一群羊。我说,这要让毛主席看到,肯定要聊天呢。”创作激情就这样被点燃,他的成名作《毛主席与牧羊人》就此诞生。画面中,牧羊老汉抑制不住内心喜悦在毛主席面前侃侃而谈,毛主席则面带微笑,神情专注地倾听着,就连落在指尖的烟灰都忘了掸,刘文西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细节。
这幅毕业作品在浙江美术学院展出时深受各方好评。院长潘天寿欣然题词:延安之晨。1960年,画作在《人民日报》发表,毛主席看后不禁称赞:“这位青年画我画得很像。”领袖的赞扬极大地提高了刘文西创作的积极性。
刘文西 《毛主席与牧羊人》 木炭画 130cm×100cm 1958—1962年
在创作《毛主席与牧羊人》之后,刘文西画领袖的情结一发不可收拾。他开始花费更多的精力去揣摩毛主席各个时期的神态和动作,不断练习毛主席肖像的素描绘画。
刘文西喜欢拿着速写本,像拍摄人物纪录片一样,追随着毛主席在陕北的足迹。毛主席的每一张照片,他都会到当时的拍摄地走访,尽量还原当时的情景。所以,他对毛主席的神态、气质、动作的了解是非常细致到位的。因为,只要有资料在他眼前晃过,他就从来不会放过。
拿着速写本的刘文西
用画笔塑造毛主席的形象比起塑造陕北人民困难更多,刘文西不仅不怕吃苦,还花了不少心思。有关毛主席的文艺录,他见一本买一本;电视剧《长征》,他反复看了好几遍。刘文西回忆道:“主席的灵魂里装着广大的劳动人民,为劳动人民的事业他奉献了一生,而且他把儿子毫不犹豫地送到抗美援朝前线,这个行为很令人感动。”
正是出于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刘文西创作了包括《毛主席在大生产中》《毛主席著作》《毛主席在抗大》《毛泽东同志在陕北》《奠基礼――欢庆直罗大捷》《东方》等一系列传神的佳作。
刘文西 《毛主席在大生产中》 中国画 100cm×130cm 1961年
刘文西 《毛主席在抗大》 纸本素描 118.5cm×104.5cm 1977年
刘文西 《奠基礼——欢庆直罗大捷》 中国画 200cm×300cm 1977年
刘文西 《东方》 中国画 270cm×780cm 1993年
刘文西曾幽默地说:“我的一幅画至少拥有十三亿的收藏者,而且收藏的绝不仅仅一张。”
1997年,经中央美术学院推荐,刘文西成为第五套人民币毛主席头像的作者之一。面对这样一个难得的机遇,刘文西一开始是不愿接受的。因为当时画的形象是政协会上的某张照片,刘文西认为那张照片还不算太典型,闪光灯照把人的精神面貌削弱了一些,而且照片还是修过的。最终,刘文西坚持要到未修过的原版才开始动笔。经过简单的修改,这幅素描作品成了今天人民币上毛主席头像的原稿。
刘文西为第五套人民币创作的毛主席素描像
在旁人看来,刘文西的这份狂热甚至影响到了他的日常生活。一套浅灰色基层干部的服装从20岁开始穿,穿了一辈子,在任何场合看到他都是这套行头――毛泽东在延安时的装扮。刘文西执拗地坚守着这身打扮,他说他要保持延安时期的感觉。
刘文西的妻子陈光健说,他喜欢当时延安时期八路军的灰色服装,有些人以为刘老师来回就是这一两件衣服,陈光健也不给他多买几件。其实他就是喜欢这个颜色,其他衣服他不愿意穿。过去买新衣服给他,他都不穿,还揉,他习惯自然一些的感觉。
刘文西在创作
年过八旬的刘文西患有严重的关节炎,手指已有些变形,但他仍然坚持每天作画。他说,到了今天,我还是想画毛主席,画不厌的。
从大学毕业作品《毛主席与牧羊人》到第五套人民币上的毛主席素描像,刘文西创作的与毛主席相关的作品,无论是数量、艺术高度还是影响力,在当代中国画坛都无人与他比肩。
刘文西在画毛主席像
令人感慨的是,刘文西画了一辈子毛主席,却从未见过毛主席本人。
当年叶剑英元帅在《解放军报》上也看到了《毛主席与牧羊人》这幅作品,他到延安时特意接见了刘文西,刘文西还重画了一幅送给叶剑英,并借此机会表达了自己想见主席的愿望。“我说想见主席,叶剑英说可以。那会儿毛主席也没老,我也没长大,我感觉还有时间,没有刻意要求去见一下,其实,见一下之后我画得可能更好。”
谁知这个愿望最终成了刘文西终生的遗憾。
刘文西 《解放区的天》 中国画 200cm×180cm 1984年
刘文西 《道情》 中国画 180cm×60cm 1992年
刘文西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中国画 150cm×130cm 2001年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