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唐大杰(微观治库创始人、武汉大学财税与法律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刚刚过去的冬天里,人们对一位高中生自杀的真相投入了极大的情绪,却未对青少年自杀现象表现出多大的震惊。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之严重,以至于公众对此的漠视至此,不由得让我们这些为人父母者警觉。
国家一贯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虽然不断出台相关政策,但政策落实不到位,也难以适应日益加剧的心理健康危机,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
青少年心理健康决定了人的一生的幸福和生活质量,政府应该把全面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消除心理健康隐患,培养全面健康的下一代作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内容。
本文的逻辑是,在导致精神疾病和恶性事件之前,科普、教育、普查和预防、干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相应的法制建设必不可少,而且工作必须从青少年开始,这是政府、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持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对我国国民心理健康有深入分析。相比较高年龄组,最低年龄组(18-25岁)的心理健康指数最低(见下图)。在针对大学生的调研中,有18.5%的大学生有抑郁倾向,有4.2%的大学生有抑郁高风险,两项相加为22.7%,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根据《2009-2019年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趋势》显示,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具体表现在有严重心理问题人员比例上升明显。高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成长的中小学环境的影响,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从而降低高校新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
目前在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体系建设中,缺乏实现总体目标的具体指标体系,缺乏系统的课程体系和完整的教材体系,顶层设计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机制都有待健全,社会层面认知不到位,心理服务供给不足,各学段互相脱节。
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发文,明确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高校整体教学计划,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配备按师生比不低于1:4000。但这么低的配比指标,难以应对当前如此严重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况且在实际工作中,这些也只是“软指标”,并没有纳入考核机制,缺乏严格的约束。
《世界精神卫生报告》还指出,减少风险和增强保护性因素的四项关键战略包括:制定和执行旨在促进和保护精神卫生的政策和法律;支持看护人员提供养育护理;开办校内课程,包括采取反霸凌干预措施;提高社区和数字空间的环境质量。开办校内社会和情感学习课程对所有收入水平的国家都是最有效的宣传战略之一。
面对日益加剧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机,教育系统中既往的要求已经不能适应现状。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完善系统建设,更要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精神疾病,与高校同步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织密保护网,保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一)强化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普及,开设必修课
继续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资源配备,彻底落实教育部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整体教学计划,心理健康课程进教室,成为必修课。大幅度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配备比例,比例应达到400:1。同时,将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要求延伸到中学和小学高年级。
大约3/4的心理障碍出现在儿童青少年时期,面对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风险因素,不能只注重治疗心理疾病的症状,等到问题出现后再去解决,而需采取更加积极的预防性措施,减少疾病发生。而提高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有利于及早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也是应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风险的有效措施。
《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状况分析报告》建议,在中小学生的相关心理课程或科普工作中,应将心理健康知识纳入其中。根据不同年龄的特点,设计相应的主题,使中小学生能从较早的成长阶段开始逐步掌握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
(二)做好心理健康测评和建档工作
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是掌握学生心理状况的好方法。不同阶段的学生有可能存在不同的焦虑,比如新生存在适应性焦虑、高年级学生存在学业和人际关系焦虑、毕业生存在就业和毕业焦虑,因此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心理测评办法,以有效预防大学生自杀倾向。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21〕10号)》提出:做好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健全筛查预警机制,及早实施精准干预。高校每年在新生入校后适时开展全覆盖的心理健康测评,每年面向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测评,推动建立“一生一策”的心理成长档案。心理成长档案,是完善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的方法与手段。加强心理健康问题和现实困难等危险因素或隐患的筛查排查,力求对高危学生做到早发现、早识别。加强心理问题学生的筛查和早期干预。
(三)建立心理健康的突发事件预警和干预机制
学校应与卫生健康部门、医院和社会专业组织建立预警机制,及时开展危机干预,及时完成心理问题学生的转介。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保护的系统集成。
(四)立法保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国家有必要立法并建立相应的规制,将政府部门、社会、学校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责任明确到位,清晰定义。2013年日本颁布《防止欺凌对策推进法》,构建了一套国家立法主导下多维主体协同并进的法治防治体系,对“校园霸凌”现象采取“零容忍”,有效地应对了日本过去严重的校园欺凌问题,次年的学校霸凌和学生自杀事件就有下降。这个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世界卫生组织2022年《世界精神卫生报告》的副标题就是“向所有人享受精神卫生服务转型”,报告中指出了这样的发展愿景——每个人都有平等机会享有精神卫生和行使其人权;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其需要的精神卫生保健。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部署“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时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其中,强调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
这项重要工作必须从青少年开始,从现在开始。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责编邮箱:yanguihua@jiem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