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女人在心理和心态上有差异,一直是很多人的共识。这种差异的存在,既达成了某种社会平衡,同时也带来了难以和解的两性矛盾。

根据心理学教授罗兰·米勒所著的《亲密关系》,男女在心理上的差异,主要来源于性别差异性认同差异。

如果说,性别差异是天然形成的,源自两性的生理差异,那性认同差异不同于性别差异的地方,则在于大部分是在成长过程中习得的,两性之间存在性认同差异,主要是社会加诸在男性与女性身上的期望不同导致的。

《小谢尔顿》之姐弟俩

就像演化心理学中一个有意思的解释:男女的心理差异之所以存在,因为它们是心理机制长期演化的结果,在很久之前都是有适应意义的。

以下一代的传承与教育为例,在养育子女的问题上,我们通常认为女性更有爱心、也更有能力照顾孩子,这就是性认同差异的表现。

事实上,男性与女性只要态度良好、主动学习专业的育儿技能,都能为下一代提供同样优质的教育。但由于很多人,主观上更希望女性去充当下一代照料者的角色,在养育风格上,社会就逐渐形成了“男性擅长拼搏事业、女性擅长生儿育女照顾家庭”的刻板印象。

《当幸福来敲门》

但如果误认为两性毫无差别,严格执行男人和女人在任何方面都应该“男女平等”的法则,就会使双方同时感到疲惫和无奈。这就需要我们多多了解两性的差异,以更好地保障家庭的和睦。

一、对亲密需求的差异

男性在面对亲密关系时有一个周期性,这个周期性可以比喻成“橡皮筋”。

或许一个男人在谈恋爱的初期,对你情意绵绵、难舍难分,过了一段时间,就变得若即若离,有时候还像失联了一样,无法联系上他,可随后没多久他又开始粘着你,跟你形影不离,认同橡皮筋一样,在弹性范围内拉升到一定长度后,立即反弹回来。

这样的表现,让很多陷入热恋中的女性不知所措,误以为对方是玩弄感情的“渣男”。

并不是我要为男性找借口,之所以存在男人的“亲密周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男性本能在作祟。男性比女性需要更宽阔的自由空间,也很享受在“独处”和“亲密”间来回切换的状态。

《遗愿清单》

在清代文学家沈复的自传体《浮生六记》中,就有一段反映“亲密周期”的故事。沈复结婚后与妻子相敬如宾,感情平淡,好像不怎么爱妻子,后被遣往异地拜师,在异地学习的三个月里,沈复却直言就像“十年之隔”。

后来好不容易有了回家的机会,一进家门,沈复就迫不及待要去找寻妻子,文中这样形容当时相思之苦得解的感受:魂魄恍恍然化烟成雾,觉耳中惺然一响,不知更有此身矣。

所以,人们常说的“小别胜新婚”也不无道理。

如果女人能够了解到男性的“亲密周期”,交往时的很多怀疑、猜测就不复存在,相反,若是对此一无所知,则有可能对对方产生很深的怨念,长此以往,会增加矛盾、争吵,感情就容易破裂。

《美丽心灵》

二、在爱情中“得分方式”的差异

在不少男性眼中,想要成功追到一个女人,无非是为她做几件大事,例如为她购买一辆轿车、买房加她的名字、工资卡上交等等。同样的,想要婚姻生活和谐,也只需要在外面赚到足够的钱,就应该换来妻子的满脸笑意,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很多爱情电影中,都有这样的情节:丈夫每天忙于工作,为了应酬,时常凌晨才醉醺醺地回到家。原本以为妻子会体谅他、关心他,没想到妻子冷冷地抛来一句“离婚吧”。

丈夫一脸不解,怒吼道“我为这个家付出这么多,你凭什么抛弃我?”而妻子也用哭泣发泄藏多年的压抑和不满,“你从来没关心过我和孩子”“我们不过是冰冷的合伙人,不是夫妻”。

这样的矛盾,主要是他们没有设身处地地考虑对方诉求存在的合理性,不知道爱情中的男女在“得分方式”上是有差异的。女性眼中,有些事情虽小,意义却很大,比如谈心、拥抱、共进晚餐,而男人心中的豪宅、豪车、社会地位,对于部分女性而言浮华而虚假,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

因此,即便优秀的男主挖空心思在工作赚钱这件大事上,却依旧不能讨女人开心,最终分道扬镳。

恋爱心理学上有一个叫作“男女情感曲线”的差异理论,主要讲的是,男性的情爱来得快、去得也快,他们的爱很多时候源自一瞬间“上头”的感官刺激,只要遇到一个大致符合需求的女性,男性很快会在狩猎本能下展开追求行动,而一旦成功得手,他的兴趣值就会逐渐下降。

反之,大部分女性在爱情中更为慢热,这种慢热体现在,“日久生情”这个词往往用在女性眼里的爱情上。女性选择一个男性作为伴侣并对他产生依赖,往往是因为在长时间交往下,男性能够满足其提出的严格条件,并且女性在这种审慎的状态下,一旦做出选择,之后很少变得冷淡。

这种差别带来的就是,男性在恋爱中实行减分制,如果女性需要的情绪价值逐渐超出男人的耐心,那他就会给这个女性减分,女性实行加分制,意味着女性会在关系中越来越依赖另一半,对男性的好感也越来越高。

三、沟通交流方式的差异

女性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强,她们在描述一件事物时,所使用的语言更为丰富和形象。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从小到大,文科成绩前几名都被女生承包,为什么夫妻一吵起架来,都是女方喋喋不休,男方则在沉默中败下阵来。

男人在吵架中沉默,很多时候不是因为他没有想法,不会反驳,而是女方喋喋不休的质问,压得他关上了自己的心门。男性待别害怕女人像审讯犯人一样命令自己开口,这种巨大的压追感,会让他们张口结舌、不知所指,就算原本有话要说,也会产生逆反心理。

还有另外一种解释途径,是由于女性大脑中大量的神经纤维连接着感情中枢,而男人大脑中连接感情中枢的神经纤维较少,再加上女性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的时间较长,因此,女生表达感情更为容易,而男人们倾向于先冷静思考完之后,再措辞表达。

朋友小陈就向我演示过她与老公的对话,在交谈最初的时候,她先不谈及自己的感受与想法,而是甩出一系列问题让老公回答,老公每次简短敷衍的回答都让小陈火冒三丈,当小陈把话题转移到自己身上时,老也还是一副爱答不埋的样子,让小陈觉得他不够坦诚。

小陈夫妇的这种交谈方式,在心理学上有专业的词语,即“独角戏”式的单向谈话。一方迫切地想要对方开口,期望双方能来一次坦诚且亲密的交流,而沉默的一方则三缄其口,于是,在这样不和谐的交谈关系中,双方的情感也日益僵化。

后来在心理专家的辅导下,小陈才认识到丈夫的沉默其实也是男性回应的一种方式,她开始允许丈夫保持沉默,并试图理解丈夫的沉默,随着有了妻子的理解,丈夫也很快变成了一个热心的倾听者。

毕竟,很多时候对于女人而言,男人的倾听远比开口说话的意义更重大。

四、面对压力的不同反应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部分成年男性下班后不愿意立马回家,有的宁愿在车里多待上一两个小时。那是因为对于很多男性而言,车内有家里不具备的独立空间,车子等同于他们的一个私密“洞穴”。

这个“洞穴”是他们最舒适的避难所,也是最有效的解压器。

当下,无论男女只要是上班族,都会面临着社会高速发展下“内卷”的压力,压力越大就越需要丰富的方式来解压,在解压方式的选择上,男女也是大有不同。

正如前文所说,男人面对压力就像一只蜗牛,压力大的时候只想原地躲进自己的“壳子”。这个时候,你作为他的另一半,如果给不了实质性帮助的话,给他一个独处的空间自我消化一下情绪和压力,等他释放后精神焕发再出来,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女性则通常会找自己的闺蜜,把压力掰成碎片一起倾诉掉,这种方式能够奏效的原因在于,女性在心理上的自我认同感其实是来源于感情关系的维系。

这也是为什么女生相比较更看重友情,一个能交流感情、分享困惑的好友对她们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五、事业观的差异

在男人的世界里,事业如同他们的生命。

他们大都不惜代价地积蓄力量,修炼十八般技能,只为有朝一日能用事业方面的成就证明自己。在他们跟中,事业上的成功足以吸引大量的女性为其驻足,一切行为包括他们的着装打扮,都在持续反映这种价值观。

正所谓,成败论英雄,相信每一个男孩小时候都有一个无法磨灭的英雄梦。

另外,男人对“物”和“事件”的关注,远远超出了对人物情感方面的关注,这也是为什么只有女性热衷于购买言情类小说,幻想着惊天动地的爱情,而男性感兴趣的则是一些功能强大的最新科技产品。

男性身上的这种目的指向性,使得他们在面对女性求助时,专注于为她们出谋划策,却无法给予女性需要的一双聆听的耳朵。

在电视剧《婚姻保卫战》中,郭洋处于事业上升期时忽视了妻子李梅和孩子的感受,以至于李梅忍无可忍,当面指出了问题,郭洋试图以三言两语的软话来躲避指责,谁知李梅看穿了他的敷衍以及缺乏实际行动,最后谈话的结果就是两个人不欢而散。

这段情节正体现了男女价值观方面的差异,男性以事业为重,遇到事情以解决问题为第一导向,女性喜欢改造男性,遇到男性身上的问题与不足,总是试图帮助他们成长和成熟,殊不知男性大多抗拒和反感这种做法。

毕竟,男人需要的是认可和接纳,而非指责与改造。

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性别差异的天然存在性,但在现实中我们建立人际关系时,仍要注意,个体差异才是影响人际交往的更重要的力量。

就像很多人被社会主流意识所训导地认为,男性是理性的象征,女性是感性的象征,实质上这样的标准是我们从小被无意识灌输形成的一种认知。

很多男孩自小就被教育要做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要沉稳情绪不外露,而女孩也被教育要温柔端庄,但理性和感性只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两者不是矛盾的,而是共存的,历史上,有很多杰出的大家们,都是雌雄同体的。

无论男性与女性在心理上的差异,是演化来的天性还是文化创造,抑或是兼而有之,这种差异都的确存在,并且持续影响着我们一生的亲密关系。

举报/反馈

沐棋心理

62.8万获赞 63.7万粉丝
深度人性剖析,看透世间人情冷暖。
优质情感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