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女”的原型来源于“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据说在晋察冀的一个山洞,住着一位浑身长满白毛的仙姑。仙姑法力无边,能惩恶扬善、扶正祛邪,主宰人间的一切祸福。1944年,时任“鲁艺”院长的周扬得知这个传说后,直觉故事充满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便组织创作组将其改编成歌剧《白毛女》,作为对1945年在延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献礼。新歌剧重新确立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崭新主题,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并鼓舞人民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故事的主角不再是仙姑,而是贫农的女儿喜儿。故事梗概为:喜儿在旧社会因遭受恶霸地主黄世仁的残酷迫害,逃进了荒无人烟的深山里,历尽艰辛,变成了“白毛女”。后来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打倒了恶霸地主,使她获得了解放和新生。
1967年4月24日,毛泽东观看舞剧《白毛女》后和剧组合影。
歌剧《白毛女》公演后大获成功,它唱红了全中国,感动了无数中外观众,也催生了各种不同艺术形式的《白毛女》,以电影和芭蕾舞剧《白毛女》影响最为深远。芭蕾舞剧《白毛女》,便是以歌剧《白毛女》的歌曲和电影《白毛女》的影像资料为基础创作的。
说起芭蕾舞剧《白毛女》的创作,便不得不提该剧的主要编导胡蓉蓉。胡蓉蓉是中国著名舞蹈艺术家、舞蹈教育家和舞蹈编导,精通芭蕾、踢踏舞等多种外国代表性舞蹈。1960年上海市舞蹈学校成立后,胡蓉蓉从上海戏剧学院调至舞校担任副校长,分管舞蹈教学,并担任一个女班的芭蕾基训课和芭蕾排练课。1964年春,为了响应党中央提出的“文艺要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号召,也为了给芭科学生在实践排练中增加中国节目,提高学生舞台表演的能力,探索用芭蕾塑造中国人物的可行性,胡蓉蓉决定和助手付艾棣一起,将白毛女的故事改编成小型芭蕾舞剧。50年代初,胡蓉蓉在上海观看了歌剧和电影《白毛女》,其感动人心的故事和优美动听的歌曲令胡蓉蓉难以忘怀。故事有群众基础,有音乐基础,主人翁又是女性,胡蓉蓉觉得很适合用它来进行芭蕾民族化的探索。
小型芭蕾舞剧《白毛女》于1964年参加了“上海之春”的演出,受到群众的广泛好评。在上海市委领导下和上海市舞蹈学校的支持下,小型芭蕾舞剧被先后扩展成中型和大型芭蕾舞剧。在大型芭蕾舞剧《白毛女》的创作过程中,由于林泱泱、程代辉两位编导以及著名话剧导演黄佐临等众多上海艺术界精英的加盟,共同对剧中舞蹈、音乐、舞美等各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精雕细琢,舞剧的艺术性、思想性和观赏性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文章出处:《北京文史》2012年第4期《让中国人傲立于芭蕾舞台—谈芭蕾舞剧《白毛女》艺术创作》
作者:杨洁
举报/反馈

北京参事室文史馆

1220获赞 474粉丝
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北京市文史研究馆)官方账号
北京市文史研究馆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