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做母亲的向我提了一个严肃的问题。我相信,这个问题可能是很多很多的家长都关注的问题,他们可能也想寻找一个好的答案,可是这个好的答案可能很难很难找到,因为这个问题的确有点复杂。
什么问题?她说:她的儿子今年上高一,原先孩子从来都不碰网络游戏,也很少依赖手机。结果从去年年底开始,孩子开始玩游戏了,玩游戏以后就控制不住了。原先是一天规定他玩2个小时,接下来把手机交给他们学习,后来孩子就控制不住了,手机就不离手,写作业的时候手机也放在身边。
其实是以玩手机为主,以写作业做幌子。他们每次推门进去,就看他在玩手机的,孩子看他们来了,啪,把手机屏幕一关,假装在那学习的。后来孩子就不掩饰了,你来了我也在玩游戏的,你不来我也在玩游戏的。
你根本不能说,一说他就对你吼,他就发脾气。如果你要控制他的手机,他就跟你对打,用最恶毒的话骂他们。
而且他们发现:这个孩子自从玩游戏以后,就开始不懂人情了,对他们的辛苦、对他们的爱就没有什么感受力了,就变得好像是冷酷无情了,蛮不讲理了。
有很多孩子,一旦染上游戏成瘾以后,一个是吃饭不规律了,你做的饭他可能不吃他,可能叫外卖;另外,睡眠不规律了,晚上喜欢玩,白天喜欢睡。
她看到这种情况以后,她有点着急了。她跟她老公说,她老公说:不要紧!哪个孩子不玩?玩玩他就不玩了。
但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往下掉,当孩子的学习成绩从前15名掉到最后几名的时候,孩子没信心了,死活都不去学校了,眼看着要上高二了,不去了。现在在家里蹲着,学的是“家里蹲大学”游戏专业。
而且他们发现,孩子越来越封闭,不喜欢跟外边人交流了。他老公这个时候也有点着急了,然后,他们想带孩子去找一个心理咨询师。但是孩子不去,孩子坚决不去,他们两个就去了。
去了以后,心理咨询师跟他们说:你们要体贴孩子,要充分地满足他的愿望,要慢慢地感动他,他总归有一天就会出来的。心理咨询师这么一番分析,这么一个看上去很诚恳的、很有道理的建议,他们就接受了。
接受了以后,这两三个月来,她觉得孩子是越来越重了,每天玩手机的时间超过十几个小时了,而且越来越内向,越来越不跟外面接触了,而且情绪越来越不稳定了。
这个做母亲的心里就有点害怕了:我们什么都让着他,我们尽量地关心他、理解他、想感动他,但好像是越来越感动不了了。
她就问我:这样放任孩子玩,这种做法对不对?无穷无尽地给他体贴、给他爱能不能感化他,他有一天能不能走出去?
这里其实涉及到两个核心问题:第一,这个孩子能不能有一天突然觉醒了、不玩了?第二,父母这种无限的包容、无限的理解、无限的给予关心,能不能感化这个孩子?
我觉得不能!
那个咨询师对成瘾行为的理解是肤浅的,说的难听一点,他根本就不懂成瘾行为的机制。成瘾行为是两门学科研究的对象,第一个叫成瘾医学,第二个叫瘾癖心理学。
这几年,不管是成瘾医学也好,瘾癖心理学也好,对成瘾行为的研究有一个重大发现,就是所有的成瘾行为:酒精成瘾、尼布丁成瘾、赌博成瘾、嫖娼成瘾、游戏成瘾……它们都有个总体特点,就是当事者或者叫成瘾者的中枢多巴胺优势不突出。
因为他的中枢多巴胺优势不突出,他的多巴胺制造能力比较低,所以,多巴胺不能形成一种内在的奖赏机制和内在愉悦机制。
就是说:一个人的多巴胺系统要被激活,他必须具备几个基本条件:首先就是他有成就感,他看到成就了。就是你把事情做成了,做得很优秀,你自己觉得自己很牛逼。当你做的自己觉得自己很牛逼的时候,其实你的多巴胺系统就被激活了,多巴胺系统被激活,就会释放多巴胺。多巴胺一释放,人就幸福,而大脑就会把这种幸福记忆给储存起来,然后激发下一步的行为。
比如说,你从来没有写过小说,你写了一部短篇小说一下子就写成功了,出版社立刻给你发表了,杂志社给你发表了,还给你很高的评价。你马上就想写第二部、第三部了,这就是内在奖赏机制。
内在奖赏机制往往里边有两个重要的成分:一个是价值成分、一个是情感成分。价值成分,就是你发现自己行为的意义了;情感成分就是你从事这种活动给你带来的愉悦感。这样你就会不断地重复这种行为,使这种行为不断地强化,不断地向更高的水平去发展。
但是多巴胺功能低的人,他没法从一般人认为有意义的活动中获得快感,其实他们是一些挫败者,他们在现实中是很挫败的。但是人没有多巴胺确实是不行的,没有多巴胺就感觉非常郁闷、非常无聊、空虚、茫然、不知所措,那么他就通过这种游戏来诱导多巴胺。
当用游戏一次一次地诱导多巴胺,人们就对于用游戏这种形式来诱导多巴胺的分泌,就产生依赖了。以后再很难有其他东西来替代它了,这就是成瘾行为的生物学机制。成瘾行为是有生物学机制的,这就是说成瘾行为难戒断的理由所在。
你以为你爱他就会感动吗?我告诉你纯粹是幻想!任何人给予别人的爱都必须具有条件性,都必须注意爱的效应。你一直爱一个人你以为那个人他身上的爱就会被你的爱激发吗?不一定!
我们中国人有句话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你给他个桃,他要给你个李子,你再给他个桃,他再给你个李子,这样,爱才是平衡的。就是给予别人爱和从别人那获得爱的回报必须是个平衡。你永远给他桃,他给你石头,他给你棍棒,那你就把这个爱要收回来的。
不一定所有的人在爱中都能成为健全的人,有些人会对爱麻木的。“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芳也。”也就是,你如果给一个人的好处太多,他反而是感受不到你的好处了。
我不同意用爱就可以感化孩子,他觉得游戏给他的爱、游戏给他带来的快乐已经足够了,他不要你的爱了,你的爱在他看来完全是多余的。有些人的心是铁石心肠,铁石心肠是温暖不了的。
我们给任何人的爱都要讲究爱的效应。我给你爱,我是为了激发你的爱,如果我一直给你爱,你却没有任何爱的回报,你必须把这种爱收回来。关于这点我曾经讲过很多,爱必须是一个平衡。
另外一个,你体贴他,你满足他的游戏的欲望,实际是纵容他的。那反过来讲,一个人吸毒,你要不要体贴他?他现在毒瘾犯了,跟你要钱要买毒品,你就给他钱、给他体贴,那你就把他害了!
所以我认为:能够在游戏中自觉地醒悟,摆脱游戏成瘾行为的人非常少。除非这个人压根就没有成瘾,他只是把游戏作为一种业余爱好,他学习没有受影响,他其他的兴趣爱好也很丰富。那么他有一天可能玩腻了不想玩了,觉得没意思。
但是,如果一个孩子一旦游戏成瘾了以后,对其他任何活动都没兴趣了,连对学习都没兴趣了,你想让他自觉自愿地脱离游戏这种行为,脱离这种成瘾行为,难呀,难于上青天!
希望大家对游戏成瘾的孩子,一定要相信科学。只要确定是成瘾的,必须强制戒断!不强制戒断,自己好转的可能性1%都不到,100个孩子,最多只有一个孩子才能变好!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
王国荣,心理学家,独立学者,作家,中国整体心理疗法的创立者、中国循证心理疗法第一人。曾任心理医生杂志社首席学术顾问,上海博爱医院高级心理治疗师,是中国国内最有实力与天赋的心理学家之一。
出版了十余部有影响力的心理学专著,其中《学生心理问题突破性治疗》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数百所大学列为馆藏图书,《50 种心理治疗与调适方法》获中国高等院校出版社联盟最受读者欢迎图书奖,《人生最重要的 10 种关系》被中国文化出版社列为心理学大师系列丛书,《与抑郁症握手言和》荣获最受读者欢迎专业图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