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时期,上海地区出现了货币,这标志着真正的商业的出现。

西周时期,江南和上海地区的封建经济逐渐兴起。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流通的规模和范围逐渐扩大。到战国时期,江南地区的产品已流通到秦国。

秦朝时期,上海地区的金山沿海一带形成了盐业集市。

两汉时期,上海地区的煮盐业和纺织业十分有名。百姓普遍栽种桑麻,养蚕缫丝织锦。东汉时期,上海地区生产的布被称为“越布”。

上海在三国时期属于吴国。该地区临海,造船业发达。由于水陆交通便利,东吴的城市里市场发达,百货齐全。

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的战乱使中国社会的商业整体进展缓慢。但是战乱多集中在北方,江南地区相对安定,经济仍旧在发展。战乱同时导致北方人口大量南迁,这使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步南转移。

东晋时期,上海地区的经济、政治、军事地位日益上升,位于今苏州河和黄浦江汇合处的吴淞江成为重要的出口通道。

上海在南北朝时期属于南朝。江南的三吴地区(吴郡,吴兴,会稽)农业发达,是南朝的主要收入来源。上海地区当时也是纺织品集中地。

隋朝在上海地区的华亭设镇,华亭镇是水稻、海盐以及渔产的集散市场。隋朝修筑的大运河推动了上海地区航运事业的发展。

唐朝时期,上海大片的滩地被开垦。长江下游地区经济兴旺,人口大增。

当时上海地区的农业、渔业、盐业、航运业发达,商品流通活跃。从镇到村的商品交换规模逐渐增大,商品数量逐渐增多。在华亭镇形成商市,在农村形成集市。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中国演变为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中原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战争破坏,而中国南方仍旧相对比较安定。

战争使中原人口向南迁移。移民带来了劳动力和生产技术。从五代时期开始,中国的南方经济全面超过了北方。

上海在当时属于十国之一的吴越国。吴越国重视商业,并且大力开展海外贸易,与日本、高丽、契丹都有通商。华亭县的青龙港成为吴越国的重要港口。

宋代的上海地区,农业、纺织、造船、煮盐等产业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宋朝的商业繁荣,各类商品齐全。商税成为宋朝的重要财源。

随着商业发展,华亭县区域内的市场逐步扩大,农村集市日益增多,一些较大的集市发展成为镇。

中国的城市一般是政治中心和军事屯驻据点,工商业者只占一小部分。上海地区的市镇则不同,是由市集或港口自然发展而成。华亭镇、青龙镇、上海镇都是如此。

宋朝的上海镇逐渐兴起,成为江南地区较大的贸易港口和华亭县东北部的巨镇。

元朝时期的公元1277年,上海设立市舶司,是当时全国七大市舶司之一。上海镇一时间藩商云集。

华亭县被升为华亭府,后改名为松江府。1292年(元二十九年),上海县正式成立,归松江府管。

元朝重视对外贸易,和世界多国都有通商。上海地区的国内外商贸繁忙。宋、元之后,上海地区人口有半数以上是海洋贸易人士。

宋元时期的上海地区就以丝织业和棉纺织业闻名。到了明朝,松江府地区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纺织业的专业进一步细分,形成纺纱、织布、棉布加工等行业。

松江府城内官员、士绅、商贾汇聚,贸易繁荣。上海县城是当时仅次于松江府城的工商业中心。

上海地区的商业带动了周边乡镇的发展。到明朝中叶,松江府已有四十余镇。上海成为“东南名邑”。

明末清初的江南地区由于战乱,经济遭受破坏。康熙之后,通过政策扶持,松江府的经济有所恢复,各个市镇重新繁荣了起来。

公元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清政府开放海禁。这之后的上海不仅成为中国棉布进出口量最大的港口,也成为中国海上贸易的中转站。

乾隆年间的上海港十分繁荣,停泊在港口的国内外船只超过3000艘。上海港形成了通往北洋、南洋、长江、内河、国外的各路航线。

清朝时期的上海云集了全国各地的客商。这些客商结成帮派,组成商业会馆。到清朝末期,上海城乡内外已有27处会馆。

嘉庆《上海县志》中说上海是“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此时的上海,已经成长为长江三角洲的商业中心之一。

十九世纪中叶,上海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

1842年的中英“南京条约”中,上海是中国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1843年11月17日,英国驻沪领事巴富尔宣布上海正式开埠。

在此之后,各国的商人蜂拥而至,上海逐步变成了外国冒险家的乐园。这些商人当时从事的最主要的两个行业是人口贩卖和鸦片。

英、美、法陆续在上海划定租界。租界内有他们自己的法院、警察局、市政管理机构、税收机关。租界基本就是“国中之国”。

上海开埠后仅二十多年,租界内已经洋楼聚集,马路宽广。上海开始成为现代化大都市。

上海的商业开始向资本主义过渡。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上海出现了中国第一代商业资本家,涉及五金、煤铁、火柴等行业。

上海本地的民族资本主义也开始形成。这些商人积累的财富投资到民族资本工业,开设面粉、缫丝、造纸等工厂。

到十九世纪末,上海已经发展成为远东地区的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基础设施达到欧美国家大城市的水平。

民国时期的上海进入了商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民国把振兴实业放在重要地位,大力推动资本主义。上海新开工厂的数量每年都在迅速增加,其中轻纺工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上海的进出口商品数量也大大增加,成为外国进口棉布输入和转口的最大集散市场。

二十世纪初,大型百货公司在上海兴起,对上海原有的商店模式带来了冲击,同时使上海的商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从1927-1937年,上海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大的商业资本集团,包括永安、先施、新新等公司。商业资本同时也向工业资本转化。

抗日战争初期,上海与各国通商的轮船仍旧能够进出,因此对外通商基本稳定,上海成为中国当时的贸易中心。

1941年,日军侵占租界。整个上海处于日军控制之下。上海的对外贸易几乎全部停止,资源被掠夺,商业萧条,物价飞涨。

抗战后到建国前的几年,上海在国民党的管理之下,通货膨胀加上苛捐杂税,商业仍旧衰退。

新中国成立后,选择苏联的经济模式,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商业生产靠计划统一平衡,价格统一制定,商品按指标供给,商业资金由银行统一提供。

上海和中国所有城市一样,由消费城市转向生产城市。商业和服务业地位急剧下降。第三产业在七十年代初降到了最低点,占上海国民生产总值的17.32%。

文革期间,上海的生产力遭到破坏,经济陷入崩溃边缘。煤炭燃油、大米面粉、蔬菜副食都短缺。

1978年之后中国改革开放,率先开放广东地区。上海不是第一批开放的城市,不过发展重心已经开始向第三产业转移,其中商业是重点内容。

1991年,国家决定开放浦东。上海市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继续向现代化和国际化迈进。

上海的商业通过流通改革、引进外资、放开市场等手段,在九十年代发生了质的飞跃。

1992年开始,上海对商业设施改造和建设的投资每年达到100亿元,年净增商业面积100万平米。2000年,上海全市商业面积达到1460万平方米。

上海的商业设施从历史上的“三街一场”,发展成为“四街四城”,又演变成为“十大商圈”。

2008年,上海商业每年提供近8万个就业岗位,商业餐饮业就业人口达到400多万人。

从上海历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列表中可以看出,进入九十年代,零售额增长速度明显加快。1988-1993翻了一倍,1993-1996翻了两倍。下图为八九十年代上海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单位:亿元)统计表。

根据相关资料,2021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全国首位,为18079.25亿元。可以说上海是全国商业发展得最好的城市之一。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上海的商业不仅历史悠久,并且中断的时候很少。

上海这个城市随着海港和集市的发展自然形成。十九世纪的开埠和租界的设立,使上海成为中国现代商业和资本主义聚集的先锋,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长时期的历史积淀,为上海商业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起飞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作者:城市丛谈(KKND2080)。禁止转载。

举报/反馈

KKND2080

8566获赞 849粉丝
城市研究,城市漫谈,城市感受
优质本地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