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 监制 刘焜 策划 杜羽丰 朱浙萍 本期作者 朱光明
众所周知,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兄弟三人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据三席,在当时的文坛政坛都留下了各自的辉煌。可很多人不知道,自从苏辙的儿子苏迟出任婺州知州后,三苏这一支便在金华开枝散叶。本期《婺州yao》谈的正是三苏后人与金华的不解之缘。
本期作者:朱光明
《三苏后人在金华》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名人的后裔,能够继续成名成家的,似乎并不多见。但苏洵不一样,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在北宋引领文学创作的潮流。在唐宋八大家中,他们父子就占了三个席位,成为文坛亮丽的风景线;再后面也是人才济济,比如苏辙的长子苏迟,曾担任徽猷阁待制、工部侍郎,来到金华担任知州,并定居在了金华。苏迟的八世孙苏伯衡,生活在元末明初,是三苏后裔在文坛较有名气的作家。
图片来自网络
由于苏迟的定居金华,金华成为苏氏后裔的重要聚居地,金华的苏孟、雅苏至今仍有不少苏氏后人生活于此。
苏辙之子苏迟出任婺州知州
光绪《金华县志》人物卷中载 :“苏简,字伯业,眉山文定公辙之孙,赠少傅,迟之子也。迟于建炎初由直秘阁知婺州,多惠政州,岁上供罗五万余匹,迟为奏减二万八千……建景苏坊,以识其德,后以蜀乱来侨寓,卒葬兰溪。简等遂留隶邑籍,邑之,有苏氏自此始……”
根据以上记载可知,苏轼之侄、苏辙之子——苏迟于南宋建炎初(约1127)到金华任知州,届满后,因四川战乱无法回眉山,即定居金华。
苏辙
因苏知州奏请朝廷减免每年的供罗五万匹为二万八千匹,老百姓感其恩,为他建造了“景苏坊” ,同时将苏迟宅改为“三苏庙”(后废)。
苏迟的儿子苏简曾任严州知府、处州知府等职,时称苏学士,著有《山堂文集》20卷,后落籍金华,其子孙迁苏宅(后改苏孟)定居。根据资料显示,眉山苏氏从苏迟开始到八世孙苏伯衡,入仕者有70人之多。苏辙后裔在金华也算是枝繁叶茂,曾经有过举足轻重的地位。
苏迟八世孙苏伯衡在文坛崛起
眉山苏氏一脉,到了14世纪,逐渐式微。而苏迟的八世孙苏伯衡在文坛的崛起,是引人注目的现象。苏伯衡,字平仲,号空同子,长于诗文创作,在文士圈中颇有名气,有《苏平仲文集》十六卷传世。
元末,苏友龙带着儿子苏伯衡到大都参加科举考试,当时文士纷纷举出苏洵带领苏轼、苏辙到东京(又称汴京,北宋都城,今河南开封)考试的故事来赞美苏伯衡,成为元代文坛的新佳话。
而此一时期,各地反抗元朝的起义此起彼伏,朝廷已是风雨飘摇。科举考试之后,苏伯衡回到了金华老家,过着乡居的生活。秀丽的金华山,绿油油的稻田,烂漫的茶花,流传千百年的书籍,经常出现他的生活中。此时的苏伯衡,可以说是“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其乐无穷。
苏伯衡墨宝
时间在流逝,朱元璋的军队很快就攻占了金陵,作为浙东名儒,他也被聘请到礼贤馆,先后担任国子学录、国子学正,做的是教书育人的工作。在国家的最高学府,他把自己的毕生所学倾囊相授,为朝廷作育人才。后朱元璋准备给他授翰林国史院编修时,他辞职回了金华。
明朝文坛领袖、开国文臣之首宋濂是苏伯衡的毕生知己,两人诗歌酬唱不断,当年曾携手遍看京城美景。明代洪武十年(1377),宋濂以年老辞归,皇帝朱元璋问谁可以代替他,宋濂称苏伯衡“博学饰行,为文词赡蔚有法”,向皇帝郑重推荐了自己的老乡。
苏伯衡奉诏进京,再次以瞶(guì)疾辞。苏伯衡患有眼疾。皇帝没有勉强,“赐绮币遣还”。他继续过着乡居的生活,在文字中呈现着金华、温州等地的乡间世界。
他的行为深深地影响着另一位后学方孝孺。两人诗歌酬唱不断,苏伯衡还写下《染说》等文字,热情地勉励这位读书种子。苏伯衡逝世后,方孝孺登上文坛,成为一代文坛领袖,续写着浙东文人的风采。
三苏后人定居苏孟、雅苏
金华城郊“苏孟”“雅苏”两个地名都与苏迟及其后人有关。
据《金华地名志》载:宋四川眉山文定公苏辙之子苏迟,知婺州,后寓金华。迟子简,遂占籍金华,其后裔迁居县南二十六都苏孟,本县之有苏氏自以始。又考,孟姓自义乌迁此,村就以两姓氏命名苏孟。
苏孟乡资料图
苏孟位于金华南面,属婺城区(现托管于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孟乡政府驻地。据说,苏孟原有一座建筑宏伟的“三苏祠”,前后共三进,建在同一中轴线上。当时香火很旺,后来渐渐衰落,最后成为一片废墟。“三苏祠”建筑的特色是桂花树多,门面的砖雕有桂花树,天井里种有桂花树,牛腿上、案桌上都雕刻着桂花树,甚至墙壁上也画着桂花树,在第二进的前檐柱上刻着对联“子孙要得宝,桂花树下找”。
解放前,苏氏后裔及其他村民纷纷踏入“三苏祠”寻宝。一时间,翻墙、拆柱、挖洞,把“三苏祠”搞得千疮百孔,是否有宝藏被挖,不得而知,可“三苏祠”终因年久失修而废。
苏氏在苏孟成为旺族后,有一支迁往位于金华(今为婺城区)兰溪交界的雅苏定居。
据《苏氏宗谱》记载的世系推算,迁居雅苏始祖是樊公,号昆吾,是在金华任知州苏迟的第十世孙。雅苏村有人口700多人,以苏姓为主,世代以禾稼为生。
值班编辑:朱浙萍
值班主编:杜羽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