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大事者,首重格局。”曾国潘如是说。

你怎样去思考一件事,决定着你的人生轨迹,因为人的观念决定着人的行为,人的思维又决定着人的高度

同一件事,有人把它当作向上的踏脚石,有人把它当作无法翻越的高山。不同的思维方式,会拉开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你有怎样的格局,就会有怎样的结局。停止抱怨、幽默地看待人生、勇于直面问题…...很多时候只需想开点,换一种思维方式,天地可能更开阔。

大卫·舒尔茨在《大思想的神奇》一书中说:

决定成功的因素中,体力、智力、精力、教育都在其次,最重要的是思想的大小。

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人与人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

保持思考,才能与大环境同频共振。

二、指数思维

为什么两个起点和条件相同的人,最终的成就会有天壤之别?

区别在于,有些人的成长呈“线型”,而有些人的成长呈“指数型”。打个比方:

假设你正走在一条马路上,你每一步都能迈出1米的距离,你走了6步,也就前进了6米,然后你再走24步,那么就离原点有30米的距离。你很容易知道这30步能把你带到多远,这就是简单地线性成长。但是现在,如果你可以将自己的每一步都扩大一倍距离(无论这在科学上是否成立),当你走了6步时,实际上你已经走了32米(1、2、4、8、16、32)。而当你走完全部的30步时,你猜自己走了多远?答案是10亿米,这个距离相当于你绕地球走了26圈!

以上,便是“线性成长”与“指数型成长”的区别。

前者成长有相当的局限性,因为单靠个人或一个组织的努力,迟早会遇到天花板;而指数型成长是爆发性的,因为它借助的是趋势红利,会拉着你把你拖到自己都无法想象的距离。

这个道理很简单,可一个人若想获得指数型成长,首先要转变一种思维——即在确定的大方向里找概率。

规划思维

畅销书《深度工作》里曾提出一个概念——“双峰哲学”,它表示

在一天中,选一段固定时间用于深度追求,余下的时间做其他事,这样的状态最为高效充实。

心理学上也有个“普雷马可效应”,是指用自己喜欢的事物,去做需要付出努力的事情的强化物。

一切好的习惯都需要与人性相对抗,而当你形成习惯后,在多个时段都能迅速进入状态,达到效能峰值,自然能尽情工作,尽兴休闲。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个时代,时间是最稀缺的资源,只有优质规划,才能让它价值最大化。

什么是战略?如何有效地制定和实施战略?

以上问题看似虚无,但却实际影响着我们大大小小的人生选择。一个没有思考过自己人生战略的人,必然会时常感到迷茫、没有方向;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洞见,那么这个人多半只是瞎干、蛮干。

好比高手下棋,策略往往有两种:

一种是提高棋子的移动性,从而提高它们的选择空间,与此同时牵制对手棋子的行动自由;二是制造相对稳定的格局,从而再趁你不备时打出一套漂亮的组合拳。

所以你看,很多竞争都跟下棋一样,表面上风平浪静、平分秋色,但私底下却波涛汹涌、胜负已分。

换言之,当你天生手里拿的是一副烂牌时,最佳的办法并非是先下手为强,而应该谋定而后动,找准最佳的契机后发制人。这种站在全盘考虑个体、谋定而后动的思考方式,就是我们所说的“战略思维”。

复盘思维

复盘”本是棋类术语,是指棋手在对局之后,复演这盘棋的走法,来检查招式的优劣与得失的关键。

《大学》中说:

“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张居正也说:

“虑定而后动,则天下无不可为之事。”

如果你能带着复盘思维,静下心,深思熟虑地演练,及时详细地总结,那就必然收获颇丰,在行动中表现不凡。

主动思维

明朝的《辍耕录》中,描述了人的工作状态:

“稍久,曰算盘珠,言拨之则动。既久,曰佛顶珠,言终日凝然,虽拨亦不动。”

意思是说:有的人工作稍久,就开始变懒,就像算盘珠,你拨一拨,他才动一动。

《麦肯锡用人标准》中,曾提到职场精英必备的几种特性,其中第一条就是“主体性”,即主动促进工作。

《哈佛商业周刊》也把主动性分为五个层级,最优层就是主动行动。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机会成本、沉没成本、边际成本,这是微观经济学中最常提及的3个成本要素。

而这三者最大的共同点,都是都与时间有关。比如:

沉没成本决定了人们如何看待过去,边际成本决定了人们如何对待现在,机会成本则决定了人们如何面对未来。

我们常说,人生最贵的不是金钱,而是时间,它我们每个人最宝贵的财富资源。

可不幸的是,自打我们从降临人世的第一天开始,生命便进入了倒计时:这笔资源在一分一秒不断损耗。

于是,很多人便开始关注投入产出比,争取想在同样的单位时间内,创造更大的收益。

除此之外,人生的命运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知性。因此,高手才往往更加在乎成本,并越发重视每一次时间投入所带来的效用。

换句话说,未来不可预测,我们无法决定自己时间的数量,但却能把握自己时间投入的质量。

倘若我们想更有效的利用好时间,获得稳定而持续的成长,那就不得不具备一种“成本思维”。

到底什么是人性?从历史悠久的佛教到基督教,再到近代各路心理学大咖们,都对人性有过深入的探索。

人性是我们彼此间最相似的地方,它不仅跨越国界、民族和语言,而且穿越历史,亘古不变。所以,认识人性,有助于我们排解困惑,放飞事业。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培养自己对人性的洞察呢?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学习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心理学能够让你的思考过程“可视化”,你的大脑会产生纠错机制。

比如当你为别人的一个举动感到愤怒时,你会立刻识别到自己的情绪,并认识到自己为何愤怒,从而有效的进一步反馈到行动予以控制。反之,当你想要影响他人的行为时,比如日常商业中的营销,你可以更加科学地找到他人的痛点、痒点、兴奋点,从而让你顺利地抢占用户心智,从市场中脱颖而出。

总之,心理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不仅能够让我们认识自己,还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人。

正如查理·芒格所说:“心理学是一门被严重低估了的学问。”

普通人若想在新的时代浪潮中破茧而出,只有一条捷径可走,就是——思维升级。

举报/反馈

大脑帮

7.2万获赞 1.8万粉丝
思维认知、学习方法、心理心灵、社会思考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