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孩子成人而非仅成才,就是存在先于本质


曾奇峰老师讲,心理学发展至今有三大浪潮。

第一次潮是精神分析
第二次潮是行为主义
第三潮就是存在主义


我自己是前年才接触到存在主义,去年简单的学了一些,今年开始为期一年的深入研学。

存在主义关于“人是什么”的判断:

人就是选择,就是当我具有选择权利的时候,我就是我。一个独立的生命最本质的东西,就是自由选择权。

有了选择可以不选,和没有选择因此不选,虽然结果上都是一样的,但本质却不同。前者是人,后者大概只能算作工具人。

从这个哲学出发,我们来理解爱,也会更加清晰。



很多父母嘴上都会说无条件的爱,一切为了孩子。

但到底什么是爱?有人说爱如他所示而非我所想。

那什么才是爱如他所示呢?其实落实到行为上,爱一个人的表现,就是爱这个人的选择。

爱孩子的选择是比爱孩子的想法更难的。现在很多父母其实只是打着爱孩子想法的幌子做样子

比如,孩子说,我不想上学。
大部分(非全部)父母会如何做呢?



1.思想控制

我知道你不想上学,我也注意到你确实遇到了……困难。
A.不过/但是,我觉得……,
B.或者谁谁也是你这样,但如何克服的,结局如何美好,我相信你也可以。
C.或者你看上学和不上学有何不同,上学的优势有哪些?

2.行为控制:

一种比较蛮力,哭着喊着拖着拽着也得去
一种比较隐晦,比如约同学一起玩培养感情,比如疏通和老师的关系,比如换个学校,换个班级,等等。

所有控制的背后,无论我们多么理解孩子的想法,但不能支持孩子的选择,最终都是阻碍了孩子成为一个人



合作课最后一个案例讲的就是这件事,面对不想上学的孩子,首先是支持孩子把不上学这件事,按照他们自己的想法付诸于行动。而不是通过什么办法消除孩子的选择。

没有上课的人不要问我这个问题哈,我支持孩子不上学都很久了,但他选择躺平,难道一直躺下去吗?

支持孩子选择只是第一步,还有第二步就是支持孩子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部分涉及到边界的支持

只要我们给到孩子的是支持而不是放任,孩子自己都是有能力去校准自己的选择的。根本没有家长什么事。



不需要讲道理,不需要掌控。

只需要时刻把自己当个人,而不是拯救孩子的神

时刻把孩子也当个人,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去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不是接受父母的。

存在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存在先于本质。关于这里,萨特有个很好的比喻。

比如一个人要做一把剪子,
一种情况是他现在脑子里构图出剪子的样子,然后把头脑中的想法变成成现实
一种情况是他也不知道剪子具体是什么样,就随便打造。

前者是本质先于存在,后者是存在先于本质。



在看我们家庭教育吧

多少父母是要把我们头脑中已经构造好的孩子,努力打造出来呢?

你头脑中的孩子是怎样的?
爱阅读,爱运动,爱学系,兴趣广泛,等等,是吗?所以我们努力在朝着这里打造。



而存在先于本质,是指没人知道孩子是什么样的。我们可以寻着孩子的选择去看看他们原本的样子

举报/反馈

亲子合作刘娜

1433获赞 456粉丝
不鸡自己,不鸡娃,亲子教育,个人成长,
亲子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