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戏称明朝是“开局一只碗,结局一根绳”。开局,朱元璋登上帝位最迫在眉睫的问题之一是如何建立一个有效能的皇朝统治制度。著名历史学家吴晗曾言,就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说,秦、汉、唐、宋之亡,没有强大的亲藩支持屏卫,是原因之一。可是周代封建子弟,又闹得枝强干弱,天王威令不行。而朱元璋将两者做一折衷,“一面设立郡县,设官分治,集大权于皇朝;一面又建立藩国,封建子弟,付以精兵,使为皇家捍御”。

  此次,在漳州市博物馆3楼周碧初厅遇见的,就是这样一脉分封于今江西的藩王——大明益藩王系。

  益藩王系墓中出土物不仅数量多,而且文物品级高。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礼制思想、灵魂观念、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建筑艺术,甚至王子王妃个人好恶多方面的信息等。文物形雅韵美,瓷器莹润大方、彩陶俑形神兼备、服饰秀美典雅、金银器浓艳华丽、玉器温润细腻,尽显皇家之气。

  还没有前往漳州市博物馆观看此展的市民要抓抓紧,展期仅至2月28日。

  藩王显赫

  就藩,对不甘受制的王来说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一旦削藩便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如燕王朱棣在坐以待毙和起兵造反之间选择了发动靖难之役,夺了建文帝朱允炆的皇权。而对安于天命的王而言,就藩是非常不错的选择,丰衣足食,一生安乐,还能博一个“为国藩辅”的好名声。毕竟不是人人都有野心。

  益藩王系第一代是益端王朱祐槟,宪宗朱见深第四子。弘治八年(1495年)到封地建昌(今江西抚州南城),随后在荆宪王旧府基础上扩建王府,历七代八王,统治150年之久,子孙繁衍,宗支蔓延,发展为庞大的藩王家族。尤其是第一代至第五代益王,生活在成化至万历年间,国力较盛,因而出土的文物十分精美华贵。

  益端王朱祐槟为人朴素好学,据说没有太多天潢贵胄的坏毛病。对于物质要求不高,皇族常常衣服穿一次就扔掉,但朱祐槟会洗了再穿,每天要吃一餐素食;他爱读书研史,爱民重士,从不无故侵扰百姓。益端王朱祐槟的长子益庄王朱厚烨也是个生性朴素、生活淡泊的人。庄王薨,无嗣,朱佑槟次子朱厚炫封恭王。恭王薨,世孙朱翊鈏封宣王,宣王比他的伯祖父、祖父更爱著书、编书、藏书,据说“学编四部,理究三宗”。此次展出的珍品,多来自端、庄、宣几代益王和其王妃的陵墓。

  脾性再淡泊,作为王的规制仍不可免。古人认为“事死如事生”,明代自朱祁镇遗诏废宫妃殉葬制后不再生殉,不过王生前喜爱、珍藏的物件儿是必须随葬的。展厅中有益宣王的七梁琥珀发冠,发冠品秩高,琥珀质地晶莹剔透,系益宣王佩戴之物,映衬出主人地位的显赫。

  《周礼》载,“以青圭礼东方”,明代皇族也持有代表礼仪的玉圭。按明制亲王妃、公主、世子妃、郡主等女性不用圭,但益庄王、益宣王的元妃、继妃的墓葬中却出土了玉圭。《周礼·考工记》说:“谷圭七寸,天子以聘女。”即玉圭是宫中聘女的礼器。据《明会典》记载,亲王在结婚的纳征礼物中,有“玉谷圭一”。可知,现场展出的这块玉圭是亲王结婚的纳征礼物,用来彰显皇族礼仪和尊贵的。

  益端王、庄王墓中出土了大量的仪仗俑,尤其是益庄王墓出土的200余件朱绘陶俑很具有代表性,它不仅是全国其他藩王墓所少见的,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历史价值。在展厅里,这些陶俑小人被排好队装进玻璃匣子中。仔细观察,每个人的体态动作、面容表情都各具特色,侍从手捧盆、罐、榻、镜、案、座甚至是洗脚盆等侍物,乐工手持乐器,有人严肃恭敬,有人木讷憨厚,有人轻露笑容,描摹了当时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当然,也反映了实际上益国王系的仆从是很多的,过着一呼百诺、前呼后拥的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漳州月港始于景泰、兴于隆庆、盛于万历,和端、庄、宣王生活的时间是大体重合的。展厅中展示的随葬品克拉克瓷盘,与漳州窑产的克拉克瓷有种相仿之感。可以猜测克拉克瓷应是那时时兴的高端产品,不仅外国人喜欢,国内皇族也常用。

  王妃华贵

  不知是怎样的女子,可以成为王妃?虽然王妃衣冠服饰被分开展示,但在脑海中将其组合起来,那份华贵气质立刻迎面而来。

  有明一代,社会政治环境相对稳定,加之实行宽松的国策,出现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欣欣向荣景象。乘郑和七下西洋之机,以华为美的消费观风靡世间。上层贵族王室阶层,将异国的宝石镶嵌在传统金银首饰上,显得格外鲜艳夺目,雍容华贵。

  展出的几位王妃的发冠、发簪多是黄金打造。最奇特的是,益庄王继妃万氏棺内出土的一组楼阁纹样发簪,刻画的是京城皇家最高等级的重檐歇山顶的建筑造型。在一两寸见方的空间内以金片、金丝制成层楼高阁,外绕树木,内设神殿,殿内有仙鹿白鹤。阁中不及米粒大小的男女人物神态栩然,巧夺天工。发簪原件被国家博物馆收藏,漳博展出的是其真金复制品。

  说罢凤冠金钗,再说霞帔。王妃服装之华贵,是庶民难以想象的。现场展出王妃所穿的黄锦绣花对襟夹短衫,绣满了牡丹彩凤。盛装之时,里三层外三层,在华服外再佩戴一条披肩似的命妇霞帔,下端重合处用精心雕琢的金坠子固定,彰显亲王妃尊贵的命妇身份。

  如今流行的明制汉服,领口常有一颗仿金属的硬扣子。背后的故事是,注重纽扣是明代服饰一大特征。明代开始出现竖领与扣子的搭配,改变了传统汉服几千年来使用单一前襟带结的习惯。竖领为了固定和美观肯定要配扣子,因此自明起纽扣变得频繁和多样。尤其明中后期女子上衣使用金、玉或金镶宝纽扣之风更盛。在展厅中有几组王妃的扣子,金玉璀璨,缀以宝石,各样花卉与瑞兽组合,形成了蝴蝶恋花、双蜂采花、鸳鸯对莲等吉祥图案,点缀胸前十分华美。

  不过贵妇有贵妇的苦,裹足是在所难免的。为凸显女性纤细之美,北宋开始女性裹足,明代开始风行。现场展出的鞋自益宜王孙妃棺内出土,鞋底长15.5厘米,也就是“三寸金莲”才穿得下。难怪有人说,也许明代不裹足的后妃,就马皇后一个。■记者 张晗

来源:闽南日报

举报/反馈

闽南网

29.5万获赞 9.6万粉丝
福建主流媒体 闽南门户网站
闽南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