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给大家做一个科学心理学的小科普。许多人都会思考这样的问题:人类的天性到底是什么?心理学家们思考的也同样是这个问题,他们不仅关注人类的行为和表现,也同样关注塑造我们的自然与社会环境。我们相信科学的方法论,在科学的框架下,心理学被认为是研究个体行为与心理过程的科学。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以下四个关键词:科学、行为、个体、心理过程。
科学心理学的核心是证据、是因果关系、是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心理学家们相信证据胜过传言,相信观测胜过道听途说,从这个角度出发,许多现象实际上并不能被称作科学的心理学,大家肯定都知道是哪些。在心理学研究中,科学的方法包括一系列被心理学家们认可的分析步骤,用来描述、解释和预测我们的行为。读过科学史的朋友们肯定听过这样的一句话:“科学是实证知识、是通过人类逻辑和经验积累的、可重复验证的知识。”这句话放到心理学里同样适用。
行为是个体适应环境的表现,行为是动作。所有碳基生物的活动、动作都可以在广义上被称为行为。比如微笑、奔跑、敲打、交流等等,这些行为都是可以被他人观测到的。心理学家们最经常研究的,就是特定环境下(比如实验室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人们的行为是怎么样的,抽丝剥茧,分析出特定行为的本质。
心理学中的客体通常是人,一个新生儿、一个深陷手机成瘾的初中生、或是一个刚进入大学的新学生、或者是一个正在面临中年危机的男性、或是一个正在遭受家庭婚姻问题的妇女。但有趣的是,心理学不只是研究人类,心理学家们也会研究黑猩猩如何使用工具,猴子如何使用脑机接口,或者老鼠如何走迷宫等等。个体的行为在心理学中是最具有说服力的证据。
许多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都认为,不了解人类的大脑或是不了解人类的心理过程,就无法了解人类的本质。对于心理过程的探究延续了千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写过一本《论灵魂》的书,讨论灵魂到底是什么。实际上,我们很多的心理过程都是私密的,无法被人发现的,比如思考、计划、推理、创造或是做梦。很多心理学家认为我们可以通过交谈或问卷的方式研究潜在的心理过程,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心理学对于心理过程的研究愈发深入,脑成像技术现在逐渐成为主流。
上述四个关键词使心理学成为了一个独特的领域。在社会科学的领域内,心理学家们关注引起个体行为变化的社会环境因素,比如城市因素、人口因素、经济因素等等,更广泛地,跨文化心理学家们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差异,举个栗子:例如我们国家过年会挂春联,隔壁宇宙韩国也会挂,他们挂白色的春联,我们就说他们挂的那是挽联,日本也一样。确实,文化的不同,会导致人类不同的行为,心理学家们则会研究为什么同一大文化背景下(亚裔)的亚文化圈,挂春联的颜色会有不同(开个玩笑)。
实际上,现代心理学的广度和深度已经是非常巨大了,如果你并非心理学专业出身,但是对心理学感兴趣,这里我建议你一定要读科学心理学的相关书籍,你会发现,科学视角下的心理学是多么引人入胜。
最起码,你会对伪科学有更好的辨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