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中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活压力对身心发展的影响,渐渐形成了社会支持的概念。后来,社会支持相继出现在心理学、精神病学、医学和社会学等各个领域。相比于实际的、客观的社会支持,领悟社会支持会更加稳定、准确地评估个体的身心状态以及心理健康水平。
研究将领悟社会支持定义为一种相对稳定的、人类特有的、不轻易因外界因素所干扰的重要心理特质,是个体能积极适应社会环境,吸收社会资源,面对他人的尊重和支持能主动感受和理解的积极情绪体验。它能深刻反映个体的心理感受,是个体对社会高度、深刻支持的一种认知现象。
姚志强提出,当个体处于负性事件以及情绪的笼罩下,个体会主动寻找周围环境中的有利资源,以安慰和缓冲自己的消极情绪和心理状态。
对周围人支持与理解的感受能力即为领悟社会支持的能力,其可以帮助个体获取更多的心理资源和能力,因而帮助个体减轻外界刺激造成的不良影响,避免出现或强化自杀自伤的意念。
国外对领悟社会支持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深入各个方面,探讨了许多因素与领悟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并且也关注各个特殊群体,以下列举几个最新的论证。
国外学者调查454名被诊断为自闭症儿童的父母的领悟社会支持和父母压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控制专业支持的缺失/存在后,领悟社会支持仍然是父母压力的重要预测因素,这一发现进一步强调了领悟社会支持的重要。
正念、自我同情和品味三个因素是促进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间关系的有效变量。ÖzlemÖzer以65岁的老人为调查对象,发现,改善老年人的感知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将提高他们的生活满意度。
有研究者测试了青少年被欺负的经历、网络欺凌和心理健康困难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女孩中发现了明显的缺乏支持感、朋友和家庭的社会支持感与心理健康困难之间的关联,在男孩中则没有。
关于领悟社会支持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对比以及有不少研究进行探索。韩璐璐调查发现,中学生在朋友支持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城市与农村的差异;而唐莉的调查在所有维度中都发现了城市与农村的高中生存在显著的差异。
总体来说,中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发展水平较好,这可能是由于青少年在心理上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独立意识增强,并且产生了心理上的断乳现象,对父母的教育和管束存在逆反心理,不愿与父母分享内心的秘密,更喜欢和朋友与同学建立亲密的联结关系,因此会感受到更多来自朋友和同学的支持与鼓励。
相反,青少年更加渴望在精神上得到父母的帮助,但是父母对青少年心理上的变化并不会快速适应,经常会在思想和观点上出现一些与孩子渐行渐远的现象,因此他们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支持与鼓励力量会相对更少。
在年级上的城乡差异上,几个维度都不存在城乡与年级之间的交互作用。这一结果,并不能佐证之前学者的结论。分析表明,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初二年级的发展水平都不如高中,这与韩璐璐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的解释是,初二学生是一个两极分化的时期,这时的学生与父母和同学极易产生冲突和矛盾,很难做到换位思考,体谅理解他人,使得初二学生不能很好地感知周围的支持和鼓励。
在性别上的城乡差异上,无论是男生和女生都不存在显著城乡差异;在中学生总体上,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可能跟不同时期的取样有关。
在中学生总体上,并不存在显著的家庭结构差异,原因是经济生活变得越来越好,无论是家中有几个孩子,家长们有更多的精力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因此在此方面的差异并不大。
目前国内对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领悟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还很少。林静以大学生和高校辅导员为调查对象,分别证实了领悟社会支持对积极心理品质各维度之间是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受到了广泛关注,沈丽丽通过对663名留守儿童进行研究证实,处于青春期的留守儿童,对来自外界的各方面社会支持的感受对其积极心理品质发展均具有一定预测作用。
但同时也有研究表明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越好,其领悟社会支持水平就越高,马磊通过研究证实,拥有越多的心理品质,个体的心理资源就会越丰富,因而其感受到来自外界的支持和帮助就会越多。
研究证实城市和农村中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与领悟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这与沈丽丽的研究相似,其中自信与家庭支持、关爱与同情与朋友支持相关性最大,说明自信这个优秀品质与家庭的理解和鼓励是分不开的,真诚地关心帮助他人,具有同情心,才能更好地与同伴交往,并且对朋友的支持感受力更高。
且自信、胜任力以及关爱与同情三大维度能显著预测领悟社会支持,这与袁文萍、黎雪琼、马磊的研究结果相似,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可以增加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并且产生更多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资源,对周围环境的适应以及周围人的鼓励和支持能够有效感知和利用。
其中自信维度的预测力最高,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将会对周围人的理解与鼓励做到更好的利用和感受。并且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越高,对亲人、老师和同伴的尊重、陪伴与理解有更高的接受力和积极的情绪体验。
可见,培养学生积极的、美好的品质,可促使他们与周围人,包括父母,亲人,同伴以及老师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可以有效避免学生产生消极负向情绪时无法得到理解和帮助的现象。
近几年来,研究者们开始重视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罗雪峰,沐守宽调查了583名高中生,领悟社会支持的能力越高,越能通过感恩间接影响幸福感。连灵,郭胜忠以大学生为主要测评对象,证实对社会支持的领悟水平越高,越能通过宜人性的性格特质影响幸福感水平。
Virtanen,Torppa发现教师、家庭和同龄人支持的变化都与学生在学校转型过程中的心理幸福感变化有关。
Motti-Stefanidi,Pavlopoulos检验了同伴喜爱度以及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对心理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证实,支持青少年之间积极的同伴关系以促进其他适应结果对幸福感获得具有显著作用。
此前已有研究者对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唐莉证实了高中生的领悟社会支持的能力越高,心理幸福感越强。
中学生正值身心发展不平衡的特殊时期,非常容易跟父母与朋友产生相处不良的现象。研究证实,中学生感知到越多的来自父母、亲人、同伴和老师的理解、帮助和支持越多,越容易产生幸福感。
这是因为,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内心有更多自己的想法和观念,非常期待他人能理解和肯定,周围的人对他们表达越多的肯定和支持,他们就更愿意与家人、周围的同学和朋友建立与维持亲密的、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
同时,他们感受到了被理解、被关心、被帮助和尊重的情绪体验,他们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自己内心想法的坚守就会更强,也对未来更加有信心,有更强烈的目标感和方向感,更加关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对自己的接纳程度就更高。
并在这三个维度中,他人支持的预测力最强,这说明,青少年不再遵循幼儿团伙交往的模式,也不再满足于父母的管束,他们更渴望得到一些善解人意、志同道合、兴趣一致的伙伴的关注与陪伴,来弥补青春期的心理落差。
研究证实了,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领悟社会支持的培养和促进都能有效预测心理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