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很久以前就知道,在动物或者人类身上存在一些由本能所产生的生理需要,如饮食、睡眠等,而像爱和情感这样的心理需要也是来自个体的本能吗?心理学家哈罗( H . F . Harlow )在20世纪50年代以幼猴为实验材料,对此进行了研究。

假设:在哈罗早期对幼猴的研究中,他发现,人工饲养的幼猴非常依恋笼子底部的布垫子。当研究者把这些布垫子拿去清洗时,它们变得非常生气和焦虑。他还发现,仅仅一天大的幼猴便能表现出这种依恋,其程度在其成长的以后几个月变得越发强烈。哈罗敏感地认识到,幼猴很可能除了基本的饥饿、干渴等生理需求外,还有一种要求接触软物质的需要。为了验证这个假设,哈罗和他的合作者制作了用于实验的不同类型的"母猴"。

方法:哈罗他们制作了两只母猴,一只用光滑的木头制成,木头外面用海绵和毛织物包裹起来,母猴的胸前安装了一个奶瓶,身体内还装了提供温暖的灯泡。另一只母猴用铁丝制成,外形与木制母猴基本相同,母猴的胸前也有能喂奶的乳房,且也能提供热量。然后研究者把这两只代理母猴分别放在单独的房间里,这些房间与幼猴的笼子相通。8只幼猴被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由木制母猴喂养,一组由铁丝母猴喂养。接下来,研究者便开始观察幼猴与两位不同的"母亲"在5个月的相处中的接触情况。

结果:所有的幼猴几乎整天都与木制母猴待在一起,即使那些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除了吃奶时迫不得已才离开木制母猴,但吃完后便迅速返回到木制母猴那里。研究清楚地表明,母猴是否满足幼猴的饥饿、干渴等生理需求并不是幼猴依恋母猴的主要因素,接触安慰在幼猴对母猴产生依恋的过程中有重要的影响。

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不论哪组幼猴,当它们面对一些害怕的事物时,都立即跑向木制母猴,并抱住它以获得安慰和保护。如果将两组幼猴放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所有幼猴马上冲向木制母猴,抓住它,用身体蹭它......一会儿以后,这些幼猴便将木制母猴看作是安全之源,它们开始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探索和摆弄各种物品。而如果在陌生的环境中不放入木制母猴,或者仅放入铁丝母猴,那么幼猴就会充满恐惧,出现情绪化的行为,如哭叫、缩成一团,有时候它们会跑向房间里木削母猴曾经待过的地方,然后从一个地方跑向另一个地方,尖叫着,哭喊着。

更有趣的是,在这些幼猴过了哺乳期之后,研究者将它们和母猴分离开来。过了一些日子再让它们和母猴重逢,这时它们会冲向母猴,爬在它身上,紧紧抓住它,用自己的头和脸在它身上摩擦。

哈罗的研究揭示了一个重要事实,即对于幼猴而言,接触安慰在依恋关系的形成中比母猴提供乳汁的能力更重要。哈罗的研究结果显然也适用于人类,它告诉我们,成功养育的关键是接触安慰,而不仅仅是妇女的哺乳能力,因此,男性也能在养育婴儿方面起到相同的作用。

举报/反馈

扶禾心理刘老师

4298获赞 1090粉丝
专注解决青少年情绪困扰,焦虑,抑郁等问题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