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34年的正月十七,蒙古军联合南宋攻下了围困数月之久的蔡州(河南汝南),金朝的两位末代皇帝死之。金朝灭亡。
自1211年成吉思汗对金朝发动攻击起,金国的局势就急转直下,终至灭国。
金朝在其末年,为了自保,曾迁都开封,也就是北宋的首都东京汴梁。之后的一些桥段就与北宋末年金兵破城很相似了。
1233年,开封被蒙古军围困了一年。弹尽粮绝,守将崔立为了自保,打开城门,投降了蒙古,并交出了城中的包括太后、皇后在内的大批金朝皇亲国戚,各种传国重器和金银珠玉,还有全城的官员、百姓,任由对方处置。
蒙古的做法与靖康年间的金兵相似。他们把这些宗室、群臣、宝物、妻妾、健康的普通男女统统装运,分批输往草原。
金元时期的文坛盟主元好问当时也在开封。作为金的臣子,他也经历这次被俘虏被押运的经历。亡国之痛,流离之景,与历史重演般的联想,交织在笔下,化作了诗篇。
他有两句诗很能体现金之灭亡与靖康之难的相似。
一句是“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
红粉是女性化妆之物,这里代指年轻女性。
回鹘马字面意思是回纥(回鹘)人的战马。回纥(回鹘)是中唐以后的草原帝国,曾占领过唐都长安(自然免不了抢掠)。这里的回鹘马指代的是蒙古铁骑。
因此,这首诗是在说那些被俘的开封女子们,被蒙古军强行押往北方草原,在路上,她们一步一回头,不忍离开故土、亲人与爱人。100年前靖康年间的开封女子,也同样经历过这一刻。
还有一句是“兴亡谁识天公意,留着青城阅古今。”
前半句感慨国家兴亡之数非人谋所能逆料,后半句是说只有历史遗迹留待后人看。
这句诗的点睛处是“青城”二字。青城是开封城南的一处宫殿,北宋皇帝祭天时会住在这里。靖康元年(1126年)东京陷落后,金人曾把宋徽宗和宋钦宗等人囚禁在此,然后押往东北。100多年后,蒙古兵破城,也把俘虏来的金朝宗室群臣们(包括元好问)先聚拢到这里看管,然后运走。
这是历史重演的部分。然而历史的重演一如影视剧的翻拍,总有新添的不同之处。
靖康年间的金人对主动而积极投降的宋臣还是比较客气的,不怎么迫害。
蒙古人很直率。城门一开,就开始不问成分地抢掠。被强的第一家就是主动献城的崔立,家里的妻妾、财物全被掠走。
然而,更大的不同则是金朝两位末代君主的举动。
他们没有投降,而是选择了殉国。
金哀宗在开封失守后,一路退到蔡州。在蔡州破城的前夜,他传位给宗室完颜承麟(金末帝),并说:“我身体肥胖,突围是不可能的。你比我善战,如果侥幸冲出去,国家还可以延续。”金哀宗在传位典礼结束后,就在皇宫的花园里自缢了。
完颜承麟(金末帝)等人还没来得及准备突围,蒙古军就率先攻破内外城,城中一片混战,完颜承麟(金末帝)死于其中。
蒙古兵把金朝皇帝的遗物和一些大臣等作为战利品交给了同盟的南宋军队。其中包括金朝名臣张天纲。在临安,南宋的官员以胜利者同盟的身份(其实啥也没干)讥讽他说:“你一个汉人,有何脸面来到汉人正统的大宋临安?”
张天纲反唇相讥:“我是金国人。我们金国二帝肯为国而死,比你们的徽钦二帝如何?”
《礼记》上说:“国君死社稷”。这是君主的职分。然而大部分的末代君主都没有这么 勇敢。无论中原王朝,还是偏安江南的南朝,肯死社稷的,除了金朝的二帝,也只后来明朝的崇祯、隆武,以及南宋崖山的那个尚不知世事的儿童。
所以,《二十四史》中对金朝灭亡时的壮烈,评价并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