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能力是一个健康的问题 ,它是一个复杂的自我调整过程。
是婴儿时期及儿童时期得到良好照顾的结果。也是内在成长的结果。
关爱的能力,是一个人工作和生活中的一项基本能力。
一、儿童的关爱能力是如何发展的?
儿童关爱能力发展图式:
焦虑一内疚一贡献(付出)一关爱
1、焦虑:(什么是焦虑?)
因为孩子充分享受母亲(照顾贡献者)的存在,所以他会担心失去这个母亲。担心失去母亲或者说担心失去母亲的爱,就是一个焦虑的状态。(这是一种原初的焦虑。)
2、内疚:
儿童生存的本能使他无情的、自由的、充分的使用母亲(照顾者)而母亲又如此的伟大如此的慈爱。致使婴儿产生了一种内疚感。
比如说,婴儿或儿童为了生存要从母亲那里获得某些东西,比如照顾、乳汁以及母亲为其付出的一切等等。
这些都让儿童感受到母亲的付出,而自己又不能为母亲做些什么,这让他产生了一种内疚感。
只有当儿童能够为母亲做点什么之后,比如帮母亲洗衣服或者给母亲捶捶背等等,他的焦虑感(原初的内疚感)才会得到缓解。
也就是说,只有在儿童对母亲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时,儿童的内疚感才会才能得到缓解。
3、贡献:
这种贡献与付出,以及可以做出贡献的机会,使得婴儿获得控制自己本能的能力。
只有为母亲跟亲人做出贡献或付出的机会无法出现时,内疚才会真正地出现。
4、关爱:
本能的驱力造成的内疚感,在小孩拥有了充足贡献的机会时,这种内疚感会进一步被转化为关爱的表现。
经过以上几个过程,小孩开始变得能够关爱他人,并为自己的本能的冲动以及相关的活动负责。
在这个发展过程当中,正是因为有机会为母亲,为照顾者做出自己的贡献,小孩才能将关爱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能力。
二、家长怎样做才能使儿童的关爱感获得充分的发展?
1、给孩子足够的发展时间,使得婴儿的本能生活得到充分自由的表达。
比如小孩会不会的抓父母的衣服或者身体,甚至含咬母亲的乳头,这些都是婴儿期孩子经常出现的行为,也是要儿童略带攻击性的一些探索。
此时,如果母亲对婴儿的这些本能的行为大加呵斥,婴儿的本能就不会得到充分而自由的表达。
甚至在母亲的呵斥下退缩。或者有些小孩,本能的就是爱玩贪玩。
这时,如果家长一味地制止或者呵斥甚至打骂。
这些小孩的本能生活就得不到充分而自由地表达。一些胆小内向过于乖巧的性格特点,就在此时开始形成。
2、耐心的等待,积极的关注小孩对母亲做出贡献与付出的机会。
小孩由于得到母亲的照顾与关爱而自己又本能地在使用母亲的付出。
这时,小孩想到要为母亲做出一点什么,自己才会感到舒服。
比如,有的小孩会主动地帮妈妈打扫卫生,或者照顾弟弟妹妹,或者学者妈妈的样子铺铺床单,整理厨房等等。
这时,母亲积极地关注孩子的这些行为,并给予适度的认可。
3、得到关注的小孩。
此时体会到的是一种有用感,有力感,信心感等等内心得到满足的感觉,当这种满足感被充分体验到时,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与承担自己的责任的幸福感。
比如:有一个小孩帮助母亲整理了床铺。母亲说:孩子真懂事,真是帮了妈妈大忙。孩子会体验到这种感觉。
三、某种程度上讲,已经建立起来的关爱的能力又是如何丧失的呢?
1、小孩对亲人做出贡献的举动的失败,导致了小孩关爱能力的丧失,取而代之的就是原初内感和焦虑。
比如:小孩本来要想为家长做一点事情,但是,家长并不领情,或者说,家长觉得孩子不必要为大人做什么。
此时小孩会想到,我使用了亲人对我的付出,可是我却不能对他们有所贡献,他们会不会消失,会不会不再爱我。这时小孩会体会到一种失去的焦虑感。
2、假如我们不给小孩(或大人)任何机会,不让他们为至亲效劳,不让他们有所贡献去满足家人的需求,小孩的焦虑感不能得到缓解,他就感到不舒服,就想找机会发泄,这时小孩的攻击性会增强。
3、比如小孩假装照顾小宝宝,或帮妈妈铺床,做糕点等等,如果在场的他人能够认真地看待这份假装的参与,小孩就会获得满足感。但是,如果此时,受到嘲弄,就会变成纯粹的模仿,小孩就会体验到生理上的无用感。
4、当这种表达付出的机会被剥夺,或者被无视,或者被嘲笑时,内疚与攻击性就会产生产生。
关爱的能力就丧失了。一种无力感,无用感,弥漫于小孩的心里,并伴随难以抚慰的羞耻感。
四、小孩需要付出,胜过需要爱。
当下国内独生子女比较多,家长们爱孩子基本到了溺爱的程度。
有的家长甚至觉得孩子只要学习好了,就可以什么都不做。也有的家长,喜欢对独生孩子使用悲情教育。
比如有很多家长,因为只有一个孩子,平时又不敢打,也不舍得骂。可是又嫌孩子不懂事,不好好学习,于是经常跟孩子说,你看我们家长多么多么辛苦赚钱都是为了你,而你要是再不好好学习,你怎么能对得起我们啊。
有的甚至拿自己身体不好来说事,你看我为了你身体都不好了。我身体不好,都是让你愁的等等这实际是在用悲情增加孩子的内疚感。还有的家长说,你看我们平时什么活都不让你干,你倒好,不领情,整天不是上网,就是跟我们顶嘴。以上这些都是增加孩子的焦虑水平,增加孩子内疚感的一些貌似平常平常,却杀伤力极强的做法。而恰恰就是这些得不到缓解的内疚感和高水平的焦虑,会把孩子推向心理疾病的深渊。
关爱能力发展的最重要的环节是孩子的贡献与付出被重视。然而现在独生子女教育中,为了学习,为了满足父母对孩子的付出与贡献感,父母夺了孩子为家庭至亲贡献与付出的机会。但是,又反过来,以此为筹码来向孩子显示自己的全能感,并提高孩子的内疚感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有很多家长就这么潜意识中做着爱孩子,又害孩子的自相矛盾,而自己却浑然不知。
我们要激发孩子的责任心,上进心,关爱心,只要让孩子的本能得到充分自由的表达,给孩子充足的为家庭做贡献,付出的机会。完全可以收获一个健康,快乐,勇敢,担当的有关爱之心的好孩子。
文献:温尼科特《攻击性》《关爱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