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微信和“朋友圈”走入我们的生活,起初刚开始流行微信和“朋友圈”的时候,很多人狂热的沉溺其中,人们相当多的时间都耗在这个上面,天天没早没晚地刷微信、刷朋友圈,大家每天最牵挂、最关心的就是那个“小红点”和那个带阿拉伯数字的红圈。大家每天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不停地掏出手机,不时地拿出手机看看有没有那个“小红点”和“数字小红圈”,然后就会迅速的点开浏览。有时晚上熬到了深更半夜准备睡觉时,必做的动作就是心牵牵地再看一眼有没有“小红点”和“数字小红圈”,如果没有尚好,遗憾的熄灯睡觉。如果要是有小红点或小红圈,那就断不能熄灯睡觉,一定要点开小红点和小红圈看个究竟,甚至于引起兴趣又必然推迟睡觉,睡觉又不知何时。第二天大清早一睁开眼,起床第一件事也由原先的先上厕所,变成了先打开手机看看有没有“小红点”和“数字小红圈”,这已成为各普遍的现象。
空调的出风口挂几根飘动的丝带,会让人觉得多几分凉爽。出门时看到一个人默默地看着天空,你大概率也会循着他目视的方向看去发生了什么。当通过视觉设计进行交流的时候,隐喻可以作为一个有力的解决方案,可以唤起人们已经熟悉的元素,或可视的对象使用户快速地理解内容和功能。拟物化就是视觉隐喻的极致使用,界面元素被设计成与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完全相似的图形对象,模拟成真实生活中的元素,使其概念传达变得更加清晰明了。例如Windows和iOS系统中的桌面和系统图标,都在使用简单的拟物化隐喻界面设计。这些设计可以在有限的屏幕空间允许快速交流和传达复杂的概念与信息,一些图标甚至已经形成了大众的认知标准:如可被删除的垃圾箱、文件夹、照相机的摄像头和邮箱的信件等,人们可以不需要解释也可以一目了然。
暗示,影响着我们一步步走向购买。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及动作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其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在设计的时候,我们会利用暗示,去引导用户操作。按钮置灰暗示着不能点击;内容放在一起暗示着有一定相关性;物品飞向购物车,暗示着添加到购物车。作为购物网站,好的暗示,可以提高购物率;游戏利用好暗示,可以让用户购买更多的装备。而暗示者的权力、威望、社会地位和人格魅力对暗示效果有明显的影响;被暗示者如果独立性差,缺乏自信心,知识水平低,暗示效果就更加明显;被暗示者的年龄越小,越容易接受暗示,一般女性比男性易受暗示;被暗示的个体在处于困难情境且缺乏社会支持时,往往更容易接受暗示。
手机桌面上的APP的图标右上角尝标着有多少条新通知,现代产品设计无形中融合着“知觉流畅性”的心理学小知识,小红点抓住了人们喜欢流畅、统一的心理。让原本和谐统一的屏幕变得不流畅、不统一。带有小红点的 图标 在一堆没有小红点的图标中起到了聚焦的作用,引起了人的注意力。这中间其实还受到紫格尼克效应的影响,该效应是指人类有一种自然倾向去完成一个行为单位,如去解答一个谜语,学习一本书等。因为完成欲望得到满足,故此对已经完成的工作比较健忘;而尚未完成的工作因为完成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导致心中放不下,并会倾向于继续完成它,于是脑袋中时刻记忆着这些内容。小红点标记的信息代表着没有看过,完成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心里始终惦记放不下,这也会让人下意识地去点击查看。只有完成的时候,完成欲望才能得到满足,焦虑才会消失。这简直就是拖延症的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