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最恼火的就是你说话孩子听不见!你一张口孩子就嫌烦!

现在的孩子,见识多,懂得多,父母轻易唬不住,动不动就顶嘴,捂耳朵,闹脾气,让家长蹭蹭冒火。

对于父母来说,我们的话都是为了孩子好,都是对的,但孩子就是不听!这是为什么?

过年才七天假,闺蜜和儿子几乎天天吵,私下里,闺蜜因为自己张口孩子嫌烦,掉了好几次眼泪。后来我去她家玩,发现了问题所在。

从我进屋,就总是听到闺蜜对孩子的抱怨和唠叨。

“都九点了还不起床!别人家的孩子7点就起来做卷子了,你就知道睡!”

“叠被子怎么这么慢,做什么事情都磨磨蹭蹭!”

“这道题还能错,你是不是脑子装浆糊了!”

孩子满脸的不耐烦,有时候还摔摔打打的,气得闺蜜和我抱怨“看到没,一天到晚就这个德行,好像谁欠他的一样。”

是的,闺蜜的每一句话其实都是在为孩子好,为什么孩子的反应却这么大,嫌烦不爱听呢?因为他在逃避,逃避这些话带给自己的伤害!

当孩子提出他的建议,你给出的是一味地否定;

当孩子和你分享他的喜悦,你马上泼了一盆冷水;

孩子的委屈换来的不是安慰,而是说教;孩子的进步换来的不是称赞,而是比较。

明明可以好好说话,偏偏总是夹枪带棒,每句话都带着对孩子的命令,抱怨,用冷嘲热讽,批评教育的方式沟通。对于孩子来说,这番话却是另一种味道,他认为父母的话是否定、打压和伤害,他就会选择闭上耳朵。

心理专家马歇尔·卢森堡曾说过: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十三邀》中,于谦在谈到自己的童年时,情绪突然激动起来。

他说自己成长在一个大家庭中,关心他的人特别多,同时唠叨也非常多。家人自以为“对”的念叨将他磨成了顺从的乖孩子。

结果当他长大后,被压抑的情感翻倍爆发了出来。“小时候,你们说我养小动物不务正业,那我就买个动物园给你们瞧瞧!”

于谦说这话的时候,依旧忿忿不平,情绪失控。

心理学家卢森堡曾在《非暴力沟通》中讲到:

如果我们表达出的是观察,有理有据地描述,提出请求,对方会更乐意倾听。

如果我们表达出的是评论,对方会把内容忽略,更以为是在批评、指责他,进而反驳攻击。

越是和孩子沟通,越要讲究说话的艺术。

少命令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对孩子要少下命令,命令只有在其他方式不适用或失败时才用。

《非暴力沟通的父母话术》就指出:命令式教育,看起来立竿见影,但是孩子心里却有着被压制的恼火和无奈。

被命令的孩子,要么习惯防抗,变得暴躁叛逆;要么习惯软弱,变得唯唯诺诺。

“赶紧去把碗洗了!”(提出命令)换成“如果你能快点把碗洗了,真是帮了妈妈一个大忙呢!”(提出请求)。

“后天就考试了,你竟然还有心思看电视?”(表达评论)换成“还有两天就要考试了,看电视帮你放松放松挺好的(表达事实),但是别忘了把错题本复习一遍。(提出请求)

少讲大道理

“你不想上学?我们不是也很辛苦,我们天天起早贪黑努力赚钱,多累都要加班,还不是为了你!”

“你数学这么点分,有没有想过以后怎么办?现在考高中有多难,你知道吗?你不好好学习对得起谁!”

“你努力学习,才能考好中学,进了好中学才有可能考个好大学,考了好大学才能有份好工作!”

当父母的,最擅长的事情就是讲大道理。芝麻大点儿的小事都能扯到父母的良苦用心,考学的不容易,大学的选择,甚至未来的成家立业。

父母不停给孩子上价值,用大道理道德绑架,却不知孩子从心底厌恶。

当孩子提出不想上学,你可以问问他“那按照你现在的条件,我们做什么工作合适呢?让我们来想想吧。”

当孩子考试失败,你应该说“没关系啦,谁的人生路上没有几个坑,来,老妈和你一起看看错在哪里了。”

少说大道理,少讲空话,做好眼前,给孩子设定近期目标最实际。

少泼冷水

“你唱歌都跑调,还想当歌星,少做梦了。”

“题目这么简单考100分不是很正常,下次还考100分再来和我显摆!”

“你天天练,这个曲子还能不熟练?有什么可骄傲的。”

每当孩子有一点点小开心,小满足,父母就马上泼一盆冷水下来。看似在压制孩子,不让他飘起来,实际上这是对孩子的羞辱和嘲讽。

挖苦,贬低和羞辱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语言暴力,伤害远远大于体罚。

长期被贬低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怕事,容易自我怀疑,变得自卑敏感,不自信。

  • “刷个碗都能打碎,一天到晚毛手毛脚,还能把什么做好!”

这样说会更好“来我们一起收拾碎片,小心扎到手,给我讲讲,你是怎么让他粉身碎骨的呀。”

  • “练了一个月了,还弹不利索,笨死了!”

这样说会更好“还不顺畅,说明有几个小节咱们的熟练度还不够,先重点练这几个部分吧。”

精神病学副教授 Martin A. Teicher曾对于“父母语言攻击对孩子伤害”进行了一项长达十多年的研究。研究发现:长期受到语言暴力的孩子言语智商在112分,而没有遭受语言暴力的孩子,言语智商在124分。也就是说,长期遭受到父母语言暴力的孩子,脑结构不仅会受到损伤,发育也会受到影响。

《父母的语言》一书里写道:“孩子从出生开始到他18岁离家之前,无时不刻不被父母的语言所塑造。”

你无心的一句抱怨,可能就毁掉了他的人格;

你不经意的一句鼓励,可能就成为了他人生的信条。

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关管住自己的嘴巴,学会和孩子沟通的艺术。如果你在和孩子沟通上感到苦困惑,不妨多翻翻这本《非暴力沟通的父母话术》

这本书从共情,自我管理,修复关系三个角度出发,手把手教家长学会理解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使用语言和孩子沟通,教您做一个会说话的家长!

每一节都通过反面案例——情绪分析——话术建议——总结练习四个部分帮助家长深入剖析说话的艺术,通过练习提高自己的说话水平。

如何用低声教育代替大吼大叫;

如何用耐心代替威胁恐吓;

如何用关心代替抱怨;

如何用正向引导代替羞辱嘲讽

......

这本书帮你建立起和孩子的良好沟通,从此一张口,孩子不嫌烦。建议您放在床头,没事儿就翻翻,提高自己的说话艺术。

有需要的家长,点击下方链接,即可下单!

【推荐阅读】

这3种家庭不打不骂,却很容易养出自卑的孩子,希望你一个都不占
被暗示的孩子,大脑会发生变化。这些话,请父母烂在肚子里
“千算万算,没算到青春期女儿在这儿栽了跟头”,家长要吸取教训
举报/反馈

神奇麻麻木小暖

18.3万获赞 8.4万粉丝
用心养娃,轻松育儿,和孩子一起快乐成长
优质亲子领域创作者,电商达人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