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Decker等指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越密切,则他周边的人际关系也可能更和谐,往往会受到大家的欢迎。
如果学生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那么他们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就越亲密,这种师生的良性互动会使得他们对学校形成积极健康的态度,同时也乐于学校的各类活动;相反,学校适应不良的学生,也会形成冲突型或者依赖型的师生关系,这种消极的师生互动会使得他们回避与老师和同学的交往,也无法获得理想的成绩,更严重的导致心理障碍、甚至引发辍学。
正如Sabol&Pianta研究所得,对于问题儿童来说,师生关系是一个重要保护因子,可以缓解在校生活的适应不良。
在国内,李文道等学者从初中生学校适应出发,指出教师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校适应,教师支持有助于积极的学校适应的产生,反之,教师如果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则不利于学校适应。
刘万伦等通过研究指出,师生关系越融洽,则学生学校适应性也就越好,他们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学者朱丽芬以及夏胜利通过研究云南地区的学生发现,女学生的师生关系要明显优于男学生的师生关系,而且受到民族、家庭、年级等的显著影响,并表明,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校适应,可以正向预测学校适应。
林崇德曾在其著作中表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应是想办法使得学生的心理素质进一步加强,张大均也认为心理素质的培养十分重要,在他看来一个健全的心理素质是保证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所在。
丁瓒认为人的心理适应实际上就是看自己是否能够尽快融入当前的人际关系中。从中学生的角度来看,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创造出轻松、快乐、有爱的校园氛围,进而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在与教师良好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健康的个性。
“罗森塔尔效应”启示我们,教师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待和殷切的希望时,就会对学生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就会成为教师所期待的那个人。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来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欣赏、信任和良性互动,可以满足学生归属和爱、尊重等基本心理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与心理素质,在此基础之上,学生才能够在足够驱动力的驱使下,发挥个人能力去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
初中生的心理素质越高,那么其在学校时的适应能力也就越强。在以学校适应作为因变量的逐步多元回归分析中进一步可知,心理素质3个维度对初中生的学校适应都有一定的解释程度。
苏晓奇在其研究中表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其学业成绩有着巨大的影响,也就是说心理状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学业成绩。
雷雳则认为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关键是学生的情绪困扰,而且这种困扰可能会造成学生成绩出现两极分化。而学习适应作为初中生学校适应的主要任务之一,学业不适带来的成绩下降必定影响到学生对学校的适应能力。
刘万伦通过研究也发现,不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人际交往中,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通常更容易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例如遭到身边同学的嘲笑,听到老师对自己的消极评价,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会在心中为自己打上差生的标签,内心充满了无助感,逐渐对学习和学校变得愈发冷漠而无法适应,甚至发生学校回避。
认知特性是学生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认知能力强的学生能够理性、客观看待事物,认识到事物的内在属性和本质规律。
在学校生活中,当遇到了困难或者是无法适应的事情时,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性的态度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他们知道要根据学习目标适当调整努力的方向,他们能够更加客观、清晰地认识自己,他们知道将看似凌乱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发现背后的规律等等。
个性品质体现了学生的精神面貌,在学生的认识活动中,起到动力和调节作用=个性品质优秀的学生,往往具备了健全的人格、坚定的意志力、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等心理特质,这些心理特质都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学校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困难情境。
适应能力是学生心理素质的外在体现,是认知因素和个性因素在各种社会环境中的综合反映。适应能力强的学生,即使在新环境中,也能做到通过不断地调整自我认知和身心状态,发挥个性品质中积极主动的特征,达到尽快适应新环境的目标。
总而言之,心理素质较健全的学生,认知能力强、个性品质佳、适应能力好,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和人格的优势,在学校生活中形成积极的学校适应状态;相反,而心理素质欠佳的学生,可能会无力适应学校生活而处于适应不良的负面状态。
师生关系能正向预测学校适应,这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增益学生的学校适应水平。
在以学校适应作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过程中,师生关系中的冲突性、亲密性和回避性进入了学校适应回归方程,说明这3个维度对初中生的学校适应有一定的解释程度。
刘万伦在具体的访谈中得知,有许多学校适应不良的学生,他们的师生关系也多多少少存在着不良状况,教师与学生沟通交往时的语言、态度和具体行为,都会对师生关系造成重要的影响。教育学理论认为师生关系主要有三种:服从型、认同型和同化型。
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主要是服从型、认同型,突出教师的权威地位;而现代社会新型师生关系下的教师和学生应该拥有独立的人格尊严、民主的交互关系以及友好的相处氛围。从学生角度而言,擅长处理师生关系的初中生,相应地处理起集体人际关系也会更加地得心应手,会长期处于一种与周遭环境融洽、和谐相处的境地;从教师角度而言,能够与学生之间保持友好的状态,也会带动教师对教学的积极性,他们会经常认可和鼓励学生,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初中日渐繁重的学业压力,更积极的应对各类竞争情境。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对学校态度积极、对学习态度认真,自然而然在学校的各项身心表现也会更加的统一与和谐。
进入学校适应回归方程的冲突性、亲密性和回避性这3个维度,均体现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性。因此,要打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新型师生关系以及良性的师生互动,它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地位,例如当教师出现错误的时候,学生也可以进行纠正;还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相互信任、尊重,经常沟通、交流,互相帮助,例如教师不应只将目光关注班级里某几位“好学生”,应该一视同仁,关爱、关心、关怀每一位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发扬优点、补足缺点。
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了爱与尊重,相应地也会回馈给教师真诚的情感,在良性互动中,学生慢慢地愿意向教师敞开心扉,热爱教师,喜爱校园,最终适应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
个体性格优势、自我概念、心理健康等心理素质内涵内容在师生关系和学校适应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另外,陈旭的研究发现,在教师支持与中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中,心理素质发挥着中介作用,由于教师支持和学业成绩也分别体现了师生关系和学校适应的范畴,因此陈旭的研究从另一个角度也印证了心理素质在师生关系和学校适应的中介作用。
初中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时期,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互动与沟通、教师的人格对学生也会形成一种熏染和浸染,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地人格品质;同时,处于未成年的学生,思想比较容易波动,看问题不够理性客观,也可以在与教师的交往中,提高自我的认知能力。
当学生面对学校中无法适应的状况时,人格品质中的积极一面会让他第一时间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可以通过改变自身对客观事物的看法,来适应学校环境。
本研究结果对于初中生的师生关系是如何影响学校适应行为的,对于如何提高初中生的学校适应能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方面要通过各种角度,培养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师生关系,打造平等、友爱、民主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一定不能忽视初中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这两种途径,来提高初中生的学校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