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在众多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爱情一直都是温暖美好的代名词。即便是一个不太愿意相信爱情的人,也会被那些真诚动人的爱情故事所打动,在某个特殊时刻期盼着自己能够遇到同样美好的感情。
在过去人们总是认为爱情是要讲究缘分的,心理学家伍志红却提出,我们的恋爱对象早已经固定
恋爱对象和爱情是童年关系的一次轮回,你的原生家庭就是你的命。
爱情的三个因素
人生处处有遗憾,大部分人都会对自己的童年生活存在一些执念,想要在成年后满足过去的自己。在恋爱并建立起亲密关系的过程中,我们会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相对完美的爱人,希望他能够代替我们实现治愈童年的愿望。
爱情是一种相对特殊的关系,恋爱中的人可以同时满足两种不同的心理需求。
恋爱后的我们能够感受到被人重视的快乐,也不必担心对方会因为某些事情排斥自己。深度心理学专家认为,完美的爱情能够有效的治疗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创伤。
恋爱后的人会在某些阶段暂时失去理性,变得更容易情绪化。
同时他们还会受到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影响,在恋爱的过程中提前规划出一个自认为满意的剧本。这个剧本可以当成是人生某个纬度的展现。
有一位名叫斯滕伯格的心理学家,将这个剧本总结成了爱情中会出现的三个因素。
它们分别是爱情诞生的动机、陷入爱情时的情绪以及自我认知。爱情的动机是自发产生的,很难受到个人主观意愿的改变。
它通常由特定的时机、对方的身体容貌、言行举止等客观条件所组成。情绪则是指我们在爱情中所产生的亲密关系以及内在的感受。将情绪作为主导的亲密关系大多充满了新奇的元素,能够时刻为我们带来精神上的快乐。
认知则是这段关系中相对理性的一个部分,认知能力让我们意识到爱情需要建立在承诺的基础上,每个人都需要在爱情中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同时童年时期与父母共同生活的经历,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对自我感情的判断。
如果我们长时间生活在混乱的家庭环境中,并不认可父母所拥有的爱情,我们就会产生较为强烈的个人信仰,试图去追求一段与父母完全相反的感情。
要是我们的父母拥有相对幸福和谐的婚姻关系,我们就会在恋爱的时候模仿他们的行为,去追求类似完美的感情。
依恋模式与爱情
我们对待爱情的态度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大部分人都会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首先是幻想阶段,此时我们会试着将父母的婚姻模式对应在伴侣身上,渴望自己和对方的感情能够按照提前规划好的剧本推进。
在一起生活一段时间后,我们对对方的了解更加深入,原有的幻想也逐渐开始破灭。此时有相当一部分人都会进入到他婚论嫁这个关键时期,人们会越来越清晰的意识到,自己的婚姻即将成为定局。
这就导致一部分人在和伴侣相处的时候,会表现出更加苛刻的一面,情侣之间常常因为一点生活上的小事发生争吵。到了后来我们渐渐能够意识到彼此的问题,并试着接受更加真实的对方与自我。
完成这个阶段的过渡后,我们和伴侣之间的依恋关系会逐渐趋于稳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试着将自己童年时期对父母的依恋转移到伴侣身上,并对自我的状态和行为进行相应的调整。
这种依恋作用能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发挥效果,甚至影响我们对另一半的看法或态度。我们对爱情剧本的规划,总是会受到原生欲望的影响。
这种原生欲望诞生于我们的本能,并在不断转化的过程中成为我们人生发展的能量。
大部分人在青春期时,都会结合父母身上的一部分特点,去挑选自己喜欢的伴侣。在这个阶段,有一部分人会出现心理发展上的滞留问题,间接转变成为心理变态。
那些家庭相对幸福的孩子,能够顺利与自己的伴侣建立起和睦的关系,反之他们将会陷入到可怕的恶性循环中。
同时还有心理学家指出,一个个体在婴幼儿时期与父母建立起来的依恋模式,会影响该个体的人格形成。
一部分人在和伴侣相处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较大的情绪转折,甚至做出一些相对极端的行为。
有时他们会逃避亲密关系的建立,在生活中变得更加孤僻。这是因为他们觉得亲密关系会给自己带来伤害,适当变得独立一些,能够减少他们与外人发生矛盾的可能。而那些过于焦虑的依恋者,则会在与伴侣恋爱时表现得更加黏人。
他们已经在脑海中为自己构建出了一个相对负面的形象,在和伴侣生活的过程中,他们会不断要求对方满足自己的需要,希望借此重新找回对自我的认同。
或许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完全合适的伴侣,我们在选择恋爱的对象时,也会受到潜意识和原生家庭的影响。
但我们应该相信,只要愿意在爱情中付出,用心去经营一段感情,任何一个人都能体会到爱情的美好。
- The End -作者 | 汤米编辑 | 生煎包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举报/反馈

第一心理

528万获赞 104.5万粉丝
每天耕耘最实用、最有趣的心理学
优质情感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