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江苏13座城市的13件“江苏人气宝藏”揭晓之后,紫牛新闻摄制组马不停蹄,深入孕育宝藏的一方水土,探寻宝藏背后的文化土壤和人气密码,陆续以微纪录片的形式呈现探宝心得。
这一期我们去到镇江焦山碑刻博物馆,一窥“碑中之王”瘗鹤铭的奇遇人生,现在“网红打卡点”多如牛毛,但瘗鹤铭可谓文人墨客“网红打卡点”的鼻祖。
镇江焦山山中所存历代石刻丰富,被海内外书法爱好者称为“书法之山”,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六朝摩崖石刻——《瘗鹤铭》。
瘗鹤铭被称作“大字之祖”,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具有坐标意义的实物遗存,是书体由篆、隶向楷书演变过程中的代表,也是江南文风书韵的历史经典。
瘗读作[yì],是埋葬的意思。瘗鹤铭,是一位隐士为一只鹤所写的悼文。
从书体形势和内在精神看,《瘗鹤铭》符合东晋南北朝时期的风格。六朝时期,南北分治,加上士族门阀制度非常严重,大量杰出的有识之士得不到重用,怀念故土,北伐无功,于是便热衷于道家的养生之术,佯狂放浪以逃避现实。而矫翅雪飞的鹤,便成了高洁人士藉以寄忧的对象,这正是《瘗鹤铭》产生的时代因素。
北宋欧阳修认为《瘗鹤铭》是“世以其难得,尤以为奇”。北宋黄庭坚则盛赞为“大字无过《瘗鹤铭》”。
有趣的是,《瘗鹤铭》这块摩崖石刻的旷世奇作之奇不仅在于其书法价值之高,更是其身世太过离奇:
它原刻于焦山西侧临江的崖壁之上,大约在唐代后期或稍晚坠落江中,破裂残损。
北宋时期,冬天枯水季节,水落石出。《瘗鹤铭》因书法古拙奇峭,雄伟飞逸引起书法家的注意,有人用纸墨椎拓,有人索性凿字而去,带回去临摹、研究。据记载,北宋张坣、欧阳修等学者都曾特地来焦山拓过《瘗鹤铭》。
清康熙52年,闲居镇江的苏州知府陈鹏年,募工打捞《瘗鹤铭》,历时三个月,终于挽出残刻五石,共93字(其中11个字不全),置于焦山定慧寺保护。
到了抗战时期,日寇曾多次上焦山找寻《瘗鹤铭》,但被当时主持和尚镜融法师藏起来,才免遭一劫,于1960年迁入碑林。
上个世纪,考古学家意外发现江底还有残存碑石,从1997年各部门、博物馆组织打捞,一直到2010年,《瘗鹤铭》宣告打捞终结。
就这样,一千多年的《瘗鹤铭》,泡在江水里有800多年,传世至今还真是个奇迹了。
另外,关于《瘗鹤铭》的年代和作者,因文中以干支纪年、别号代真名,故后世众说纷纭,各持已见,争论不休,几成聚讼。主要集中在四个人身上,分别是东晋的王羲之、南朝梁代陶弘景、唐代皮日休和顾况,而早在唐代的《润州图经》中载明:“《瘗鹤铭》为王羲之书”。
争论作者之余,也可以发现,《瘗鹤铭》早早就成为了文人墨客的“打卡点”。
只要我们对《瘗鹤铭》全文反复地阅读和体会,就不难感受到这篇划时代的千古绝唱的深沉和含蓄,倾诉着宏大的抱负以及哀怨惆怅的复杂情感。和屈原的《离骚》、嵇康的《广陵散》一样,是一曲充满生命激情的千古绝唱。所以自《瘗鹤铭》问世,慕名到焦山寻访的文人墨客就络驿不绝,在沿江二百多米的岩壁上,留下了许多访铭题刻,最著名的有《米芾观山樵书》、《陆游踏雪观瘗鹤铭》等,蔚为壮观。
《瘗鹤铭》是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对它的研究、探讨、论辩几乎贯穿整个中国书法史,从未间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书家,闪烁着永恒的光华。
【相关链接】《瘗鹤铭》全文
历代以来,关于《瘗鹤铭》的文本流传有众多版本,包括《唐人金山本》、《残石本系列、《别刻本》系列等。
传世最早的“唐人金山本”全文为:
鹤寿不知其纪。壬辰岁得于华亭,甲午岁化于朱方。天其未遂吾翔寥廓耶,奚夺余仙鹤之遽也?乃裹以玄黄之币,藏之兹山之下。故立石旌事,篆铭不朽。词曰:相此胎禽,仙家之真。山阴降迹,华表留名。真唯仿佛,事亦微冥。西竹法里,宰耳岁辰。鸣语解化,浮丘去莘。左取曹国,右割荆门。后荡洪流,前固重扃。我欲无言,尔也何明。爰集真侣,瘗尔作铭。宜直示之,惟将进宁。丹阳仙尉、江阴真宰立石。
用现代汉语意译如下:
这一只仙鹤的寿命之长无从知晓,东晋咸和七年于华亭得到了它,两年之后它即仙逝于朱方,上天啊,还没有让我实现骑着它翱翔天际的愿望,便突然间夺去了我们心爱的仙鹤,现在只好给它轻轻裹上黑黄相间的锦绸,将其安葬于焦山之下,仙家并不想隐晦自己和生平,我们为了纪念它的事迹,特地在这崖壁间写下不朽的铭词:我们眼前的白鹤浮丘仙人的化身,你曾飞临山阴降落在雷门的鼓上,震响的鼓声远至洛阳的华表都能听见,你又在西竹传法,宣讲主宰生命的奥秘,你的事迹早有所闻,只是仿佛若隐若现,今天你在鸣唱中悄然羽化、升天,载着我们一道去飞向中原的莘地。向左,你吸取了山东半岛的曹门,向右,你又挟起了长江中游的荆门,身后翻滚的波涛掀起无限的豪情,可是想不到眼前都被重重巨锁封闭,对这一切我欲语还休,而你也不用阐明,本来应该毫无顾虑地陈述我们的心声,但是为了安宁只有使自己缄默无言,还是让你的挚友聚在一起吧,最后唱一唱向你告别的悼文。
出品人:王文坚
总策划:李军 傅晴
制片:冯秋红 童光晶 高南佳
编导:孔小平
执行:薛柏
撰稿:孔小平
统筹:宋峤
剪辑:朱雨柔
封面:肖甜
指导:江苏省委网信办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特别支持:上汽大众
出品:紫牛新闻/扬子晚报网
校对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