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问感情中最难搞的一类的人,那么一定是回避型依恋人群。
回避型依恋属于不安全依恋中的一类,但在情感模式和表现形式上分两种,一种是恐惧型回避依恋(Fearful avoidant attachment),另一种是疏离型回避依恋(dissmisive avoidant attachment)。虽然,都是回避型依恋,但是这两种人在情感模式和表现形式却有所区别。
他们在回避情感的程度和方式上,各有不同。正如关于“逃避”和“回避”的概念,一字之差,天壤之别,画风也不一样。
喜欢暧昧的感觉,一旦建立亲密关系就非常不适,想要划清界限。
情感需求较低,情绪回应不足。
喜欢各自独立、互不干涉的形式关系。
与陌生人或朋友相处比较轻松,容易袒露心声;
与伴侣相处比较情感封闭,不主动分享内心深层感受。
注重外部条件的和个人成就建设(事业、人设、追求、创作等),对家庭情感生活投入相对较小。
注意:某类人格人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而且个体的依恋形成是复杂的,个体倾向某类人格不代表他就不具备其他人格特点。
恐惧型依恋
关键词:逃避
逃避:某事情发生之后,采取费应对措施和情绪。情感模式:渴望爱—可触碰—逃避
情感特点:
渴望被理解,又不愿意分享内心感受;
需要亲密感时会主动靠近、示好,满足亲密需要后推开、产生厌恶;
总是说很好但是不做或轻易承诺又不兑现,遇到困难,犹豫不决,反反复复;
压力水平高,高焦虑、高回避;敏感多疑,习得性无助;内耗和消耗伴侣;
有固定的负面情绪周期;真分手后会挽回,然后重新推拉,分分合合;
自我价值外化,害怕被否定;自卑到自负,容易过度补偿;
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容易焦虑、抑郁。
核心问题:情感逻辑矛盾、情绪机制紊乱
标签:不负责、忽冷忽热、嘴炮、作死
容易出现情况:与焦虑型相爱相杀形成焦虑回避的模式;容易出轨,无缝衔接;与家庭其他成员边界不清形成的纠缠的关系...
恐惧型回避如果能在亲密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加上稳定的环境,和负面情绪的处理是可以获得稳定的亲密关系的。
关于改变:恐惧型依恋者需要通过学习理性的情感思维、提高应对负面情绪的能力,改变消极的情感和人生观才有治愈的可能。
疏离型依恋
关键词:回避
回避:某情景未发生之前,就采取的避免发生的行为和态度。
情感模式:渴望产生—避免、扼杀
情感特点:
有界限感、厌恶亲密感和示弱;
朋友般交流和存在,不轻易承认关系位置,可以保持长期关系,但无法深入。
不内耗,低焦虑、高回避,看中独立、自我价值。情绪外显稳定,崇尚理性、权威;
一部分人是概不负责渣男渣女的情感模式,一部分人是专心自我禁欲高冷;
还有的人需要形式家庭,但情感世界不向伴侣敞开,形成假性亲密关系;
核心问题:缺乏情感逻辑和亲密感的体验
标签:高冷、强硬、暧昧
容易出现的情况:假性亲密、形式关系、冷暴力
疏离型回避在情感中表现一贯始终,希望像朋友一样与伴侣生活、相处。会给予伴侣一定的物质和情感支持。可以进入各自独立、互相尊重的形式亲密关系。
关于改变:疏离型依恋要想改变有点难度,这需要去经历和探索和接受新的情感逻辑,让自己的情感世界丰富起来。一个有趣的现象,通常他们会在爱上比自己更疏离、回避的人才会激发他们的内心深处对情感共情的渴望,并呈现出焦虑型依恋的模式,这个时候,有机会也有助于改变情感认知。
亲密关系专家巴罗缪认为:人们之所以避免和他人亲密接触,主要有以下2个原因:
1. 人们希望与他人交往,又戒心重重,害怕被拒绝和收到伤害。
2. 人们喜欢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我行我素,自由自在,从而避免与人发生亲密的依恋关系。
回避型依恋的人的情感态度就是这样,接受亲密关系似乎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牺牲,是一种束缚和必须要履行的义务,想要逃离,却又发现没有了依恋,少了些什么...
#回避型依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