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今有江南皮革厂无良老板卷款逃跑,则古有“周扒皮”半夜学鸡叫压迫农民。
这一经典形象几乎贯穿了三代人的小学,在如今更是在小学生,甚至中学生的近现代史的学习中,十分出名。
而周扒皮也成为了一个剥削农民的地主群体的代名词,甚至衍生成为剥削现代劳动力的恶劣势力。而创造出这一经典形象的高玉宝,却因此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争议发端。
01“周扒皮”创作背景
高玉宝出生在辽宁的一座小山村,当时动荡的社会极大的增加了社会面上的文盲率。高玉宝也被这一高得离谱的数值所覆盖,十五岁的他便前往那个年代所盛行的一条道路——“学一门手艺”。于是他沿着这条道路,在十七岁时便成为了一名木匠。
但在二十一岁的那一年,他决定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跟随党的道路勇猛前进。成为一名解放军以后,他的职责是通讯。
每天需要传递大量的信息,这对于当时还处于文盲行列,大字不识多的高玉宝来说,这项工作并不简单。
还因为不识字,搞错了文件被上级劈头盖脸地一顿骂。但这却更坚定了他心中的一团火——他要识字。
甚至拥有着更为宏伟的一大梦想,他要写小说。要知道他的入党通知书,都是连写同音字带画才歪歪扭扭地写出来一句话。
但他并未因为他的起点低而沮丧,他在在尽心尽力完成他的军旅生活以外,履行他作为一位通讯兵的职责以外,他将全副的心思都投入到了“识字”这一宏伟的大目标当中。
同时他真的在着手创作他的自传体小说,不会写的字他便用会写的同音字代替,连同音字也不认识便连画画这一方法也用上。
根据后来帮他修改出版这一“小说”的人说,他的第一部手稿里几乎不是画就是错别字,几乎没有一句完整通顺的话语。勤奋好学的他并没有放过任何一个求助提问的机会。
有一回他曾忘我的创作,却因几个不会写,但是又无法用画画表达的汉字,一时间又无人在身旁,求助无能的他,看到了当时的司令员骑着军马下巡部队,在一旁敬完礼的高玉宝竟直挺挺地朝前突击,拦住了司令员的马。
这可吓坏了牵马的警卫员,对着高玉宝便是一通教训。但是马背上的司令员却被这位诚恳求学的小同志所打动,于是真的从马背上下来为他讲解他所请教的几个汉字。还和颜悦色地鼓励他的积极求学。这一出拦马问字的大戏也在部队里广为流传。
还有一回,当部队在休息时,他目睹了一位穿戴得体整洁的老人,他一眼就认出这是南方一带的读书人,于是跑步追赶想向其提问,不料却吓怀了老人,一番解释以后才解除了这一误会,还让这位老人对解放军大力夸赞了起来。
于是在这一边问边画边写,同时还要兼顾军人身份本职的这一艰难历程中,高玉宝竟然真的完成了属于他的宏伟梦想。
兴许在以前,他的这一不切实际的梦想被称作是“春秋大梦”,但他终究将其实现了,完成手稿以后在行家的指点修改润色以后,成功出版了他的自传体小说。
02书中与现实中的周扒皮
自从这一本涵盖了这一经典角色的自传体小说出版以后,对周扒皮这一人物的纷争便源源不断地袭来。
随着这本书的广为流传,周扒皮这一人物的现实形象也被世人发掘。在文中的玉宝作为一位在周家帮忙放猪的小孩,且在后来行军打仗的过程中开始动笔写下了自己的经历。
于是便记录下了周扒皮剥削穷苦人民的种种经历,这一靠剥削发家,对村干部用刑,连家人也不放过算计,这一恶毒却又精明的负面形象一下子便深入人心,也让许多人对现实中的周扒皮起了兴趣。
周扒皮在现实里的人物名称叫做周春富,且有一位沾亲的后人叫做孟令骞,其长大后成为了一名记者。
曾指责高玉宝创造的这一形象让周家人与后代蒙羞,且书中的经典情节的真实性也十分存疑。于是在社会间扬起了波澜,两边的争执不断,不得安宁。
在零八年的一次对高玉宝老人的采访当中,其公开回应了此事。他的回应简洁但十分有力,周扒皮只是一个群体的体现。
而且他提及到,当他初初创作之时,他堪堪只认识大约百来个字,更加不懂什么文学方面的渲染与手法,所以书中甚至连人物关系都是真实记录的。
只是后来经过专业人员的指点,才对此加以改进,增加了文学性的加工,才形成了最终的自传体“小说”。
他认为这是文学创作中一个艺术性的问题,且补充,在该地没有,不代表在全国各地中都没有,但其表明该形象确是存在,且与高玉宝关系十分密切,无论是在书中还是在现实里。但在书中的文学性较强,虚构部分较多。
“土改时期”已然将近数百年前,那一顿混乱而丑恶的历史确是让不少人蒙羞,也确是引起了不少的争议。但如同高玉宝老人所说的一般,“无需为其身上加上如何‘包袱’”。
说到底其终归是存在于小说当中的人物,不需真正的踏出所谓“拨乱反正”的一步来。这对于创作者,读者,或是即将接触这一故事的下一代,都是本可避免的伤害。
03结语:
所谓真实与否,随着时间的冲刷,如同细碎的颗粒早已沉入海底,无人再愿意翻腾起。现今复看该文,仍为经典中的经典,但我们都将这一念头埋入心底——该文中角色反映的是一个时代,是一个群体,是一个缩影。
并不是将“包袱”强加于何人与后人之身,并不是为了指责或是“批斗”何人,高玉宝老人想要传递的,兴许只是军旅期间创作的快活,识字的满足,跟随党的脚步的勇敢,对这一恶毒形象的唾弃。无需纠结真实与否,细细品味字里行间更为内敛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