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月20日电(何媛)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丁一凡在参加新华网第十三届“纵论天下”国际问题研讨会时表示,美西方与俄罗斯之间的制裁与反制裁博弈表明,外汇储备中美元等所谓的“硬通货”并不可靠,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保障我们的金融安全。
1月10日,新华网第十三届“纵论天下”国际问题研讨会在北京举办。图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丁一凡发表主题演讲。新华网 杨霁昕 摄
丁一凡认为,2022年是美西方对俄罗斯疯狂制裁的一年,也是国际关系中西方国家动用经济制裁最为猛烈的一年。美欧对俄开展多轮制裁,但最后是美欧自身陷入严重的通货膨胀。俄罗斯经济虽然一度危险,却有惊无险。西方刚发起制裁时,俄罗斯资本大量外逃,卢布急剧贬值,3月时对美元的汇率一度跌破150,较俄乌冲突前的水平几近缩水一倍。但自从俄罗斯强制要求对俄“不友好”国家和地区购买俄天然气须改用卢布结算,欧洲国家立即陷入窘境。它们无法立即摆脱对俄能源进口依赖,必须从市场上买入卢布再去买能源,推高了卢布的汇率,卢布甚至不贬反升。
丁一凡表示,美西方与俄罗斯制裁与反制裁过程的启示之一是,美元、欧元等“硬通货”并不可靠,我们必须打破要多储备所谓美元、欧元“硬通货”的迷信。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的美元资产储备被美西方“冻结”,根本无法动用。这提醒我们,当真正遇到危机时,我们可能根本无法使用手中以美元欧元定价的金融资产来渡过难关。我们不能依靠别国货币来保证自身的金融安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才能保证金融安全。
此外,美西方不仅可以利用SWIFT系统(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支付系统)制裁俄银行,甚至能进行次级制裁,令有意与俄建立经济关系的企业心生忌惮。“摆脱SWIFT系统,摆脱美元与欧元的控制,打造另一套国际支付体系势在必行。”丁一凡说。
丁一凡分析认为,当下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时机。金融制裁严重损害美元信用,包括中东产油国在内的贸易顺差国都在积极寻找替代美元的方法,我们应顺势提供可替代的产品与选择。目前已经有了一套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我们需要央行和中国各家商业银行合力推动这一系统与世界各地银行对接,让这套结算体系生根开花结果。未来,我们也需要利用电子人民币,更好、更快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打破西方国家利用SWIFT系统实施的金融制裁威胁。
丁一凡认为,美西方与俄罗斯的这场经济制裁与反制裁博弈还表明,决定货币价值的不是货币本身,而是支撑货币背后的“真金白银”。对于俄罗斯来说,是其丰富的资源。俄罗斯反制裁的经验也告诉我们,中国的王牌是我们的制造能力,是我们的工业制成品。在全球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中国制造”有极大的不可替代性,比石油天然气更不可或缺。
在丁一凡看来,这场美西方与俄罗斯的博弈还提供了另一个启示,即中国必须把眼光放到全球市场,而不能只盯着西方国家市场。他认为,西方正逐渐陷入长期滞胀,随着欧美民众购买力下降,中国向欧美市场的出口将受到影响。另外,美西方一些政客出于地缘政治原因鼓吹脱钩断链,中国对欧美出口将遇到更多人为设置的障碍。
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丁一凡充满信心。
他说,在内循环方面,凭借完备的工业体系、不断自主创新与进步、全国统一市场的建设,产业链各环节将更加透明,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中国经济竞争力将进一步加强。此外,随着“共同富裕”进程的推进,规模越来越壮大的中等收入阶层消费增长也将为经济增长带来重要动力。
在外循环方面,丁一凡表示,中国的朋友圈不断扩容,市场越做越大。发展中国家经过21世纪以来的迅速发展,已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力量。中国与东盟都有强大的制造能力,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有绝对优势;中国和中东国家已建立起重要合作机制,发展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