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管理作为情商教育的一部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情绪管理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也有利于高校传播和谐理念、管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高校大学生情绪问题不仅来自于个人,也受社会、家庭、学校等因素影响,在情绪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直接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而影响学生的自我管理与自我发展。

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和多样化的价值观念影响高校大学生的情绪。当前社会思潮多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随之发生巨大变化,高校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一些低俗的思想冲击着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在复杂多变的社会思潮中,高校大学生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而迷失自我,产生消极情绪。

社会发展节奏快,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高校大学生在就业、发展等方面的竞争压力较大,进而产生失望、自我怀疑等消极情绪。

社会整体对当代大学生宽容和理解不足,时常偏见地认为00”大学生享受欲望过强,缺少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等革命精神,高校大学生顶着误解奋斗,造成心理压力大、情绪崩溃等情况。

开放即时的网络空间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对大学生情绪管理产生一定影响,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暴力偏激的网络游戏等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过度的沉迷网络使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性格趋于木讷、降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大学生的情绪管理。

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学校教育息息相关。第一,大中小学学生情绪管理衔接不顺。中学教育中时常以中高考为核心,应试教育导致情商教育滞后于智商教育,因此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相对薄弱。

当前多数高校虽已设立心理咨询室,但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不足。同时,高校缺少情绪管理专职教师,多数高校情绪管理工作主要由辅导员、心理健康教师等承担,而这些教师缺乏专业基础和与实践经验,难以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

高校大学生数量庞大,高校教师自身生活与工作压力较大,很难关注到每一名学生的情绪状况,导致学生的情绪波动、心理问题不能被及时获悉。

家庭氛围、教育方式、家庭成员情况等因素影响大学生的情绪管理。家庭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情绪。长期处于关系融洽的家庭氛围中的学生,心理健康,情绪管理能力相对较强,情绪波动较小;反之,长期处于不和谐的家庭氛围中的大学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面对问题和困难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教育方式影响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一些家庭的教育方式唯分数论,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能力;一些家庭过度溺爱学生,导致学生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寻求父母的帮助,如果没有父母的庇护就会逃避问题、手足无措,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甚至发生争端。

当前00”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重较大,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多个长辈以一个孩子为中心,容易使孩子出现以自我为中心,无法适应集体生活等情况,学生在大学生活及人际关系处理过程中,时常表现为挫折承受能力差、缺乏大局意识、集体意识弱、忽略别人的感受。此外,部分家长将学生的成长成才过分寄托于学校,忽略家庭教育,导致学生个性极强,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差,在人际交往和学习生活中,常因小事引发矛盾或冲突,面对这种情况容易产生暴躁、易怒等不良情绪。

大学阶段是人的情绪发展重要时期。第一,思维情绪简单又缺乏社会经验。大学生步入大学即进入全新的生活环境,需要自己处理学业、人际关系、生活等诸多问题,思维情绪简单又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难免出现情绪困扰,难以解决意志力薄弱与强烈的求知欲之间的矛盾,进而产生自我怀疑、悲伤甚至绝望等各类消极情绪。

当前00”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他们人格特征鲜明、认知角度独特、发展方向多样化,情绪丰富又复杂,具有冲动性和爆发性的特性,这就造成他们在处理生活和学习等方面产生的问题时容易出现焦虑、易怒等消极情绪。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和生理发展都不均衡,遭受挫折或经历失败后很难控制个人的情绪波动,容易感情用事,进而产生诸多消极情绪。

导致学生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社会环境、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因素,要提高高校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优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不仅需要学生自身努力,也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帮助。

学校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助力学生提高情绪管理能力情绪管理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过程中,学校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助力学生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第一,开设相关课程,传授与实践结合提升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大中小学开设情绪管理相关课程,增加各阶段学生情绪管理的耦合度,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管理。课程内容上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以积极心理学为教学基础,向学生传播正确的情绪管理和情商发展方式方法。

课程形式上采用传授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理论与实践的不同优势,使学生在正确认识基本情绪心理学的基础上,了解自己的性格和情绪特点,掌握及时发现自身情绪变化的本领,能够对万千变化的世界或突如其来的事件沉着、冷静地应对。在实践活动中,以学生为本制定情绪辅导方案,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释放负面情绪,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我情绪,合理抒发情绪,实现情绪自我调节与管理。

第二,创新工作方式,应用翻转课堂提升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充分认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要不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和情绪管理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要以学生情绪管理为授课内容,应用翻转课堂对教育课程进行适度调整,以提升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应用线上和线下结合授课的形式,将教学成果转化成育心育人成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提升专业能力,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与情绪管理。合理的师生比例是及时掌握学生情绪状态的基础,首先,高校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校心理健康与情绪管理教师,用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帮助大学生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其次,高校教师要不断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和系统的课程建设,提升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关注学生心理诉求和心态变化,及时帮助情绪管理能力差的学生摆脱困扰,保证学生可以在专业指导下更好地提升情绪管理能力。

家庭发挥基础教育作用,教育学生正确处理情绪问题家庭教育是学生的基础教育,具有感染性、权威性和终身性等特点,对学生的人格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在提升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过程中,家庭要发挥基础教育作用,教育学生正确处理情绪问题。一是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为提升学生情绪管理能力提供环境基础。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学生释放学习和生活中消极情绪,进而增强情绪管理能力。二是建立科学的教育方式,为提升学生情绪管理能力提供正确方向。

家庭成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意愿,处理家庭矛盾时要采用协商的方式,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学生身上、增加学生的压力和困扰,做学生坚强的后盾。三是减少过度的溺爱行为,为提升学生情绪管理能力提供不竭动力。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胆量、勇气,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升情绪管理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提升情绪管理能力学生自我情绪管理能力对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在提升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过程中,大学生应认识个人主体价值,积极挖掘自身能力,充分调动主观积极性和能动性,关注自身情绪波动状态,增强情绪管理学习,对自己的情绪状态要始终有清晰的判断,进而有效提升情绪自我管理能力。

情绪管理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别从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影响和个人特征角度分析了当前高校大学生情绪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通过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和家庭教育基础作用、开设传授团训结合课程、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等途径,帮助大学生增强对自己情绪和他人情绪的了解能力,提升学生利用情绪特征控制个人情绪的能力,进而提升高校对学生成长成才培养能力,加速高校开创学生工作新局面。

提高高校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不仅需要学生自身努力,也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

举报/反馈

千面略懂青年

7万获赞 8033粉丝
每天为大家更新精彩的内容!!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