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在文学上成就极大,诗文俱佳。他师事欧阳修,并深得其赏识,精通经史,学养深厚。
宋神宗熙宁四年至六年,曾巩曾任知齐州(今济南)军州事。在济南居官期间,他“无忘夙夜,勉尽疲驽”,推行王安石的保甲法,惩治恶霸,抑制豪强,减轻百姓的徭役负担,使齐州出现了“市粟易求仓廪实,邑犹无警里闾安”的和谐景象。他还十分重视发展齐州当地的教育,并下令使齐州各学校皆授《尚书》,重新振兴了齐州地区的《尚书》之学,推动了齐州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他还主持修筑堤堰,疏浚水道,开挖新渠,修建了由长清去博州(今聊城)、直达魏州(今河北一带)的官道,方便了使客住宿和交通。
大明湖景区的北水门(汇波门)也是曾巩所建。济南地势南高北低,过去南部山区和城内泉群的水毫无节制地宣泄城北,北门内外常遭水患。曾巩认真考察了济南的地理状况,决定在北城一带疏通水道。他雇佣民工,疏浚了一条深8尺、广30尺的渠道,又指导民工构筑水闸,因时调节泄水流量。这样就使济南城内的大明湖成了一个天然水库,城北平原不仅可以免受水患,而且可以适时灌溉。工程完毕后,曾巩在《齐州北水门记》中写道:“外内之水,禁障宣通,皆得其节,人无后虞,劳费以熄。”从此,大明湖“淫雨不涨,久旱不涸”,成为风景名胜之地。
曾巩还在城内修桥铺路,在趵突泉畔建了泺源堂、历山堂。他在其所作《齐州二堂记》一文中对历山、泺水进行了周详的考证,确认济南之历山即舜耕之历山,这对济南历史文化地位的影响极其巨大。
在任期间,曾巩还为济南的泉湖胜景增建或整修了许多的亭台桥榭,除了前面提到的北水门、趵突泉畔的历山和泺源二堂外,还有西湖(大明湖古称西湖)一带的百花堤、百花台和北渚、环波、水香等亭,以及芙蓉、水西、湖西、北池、百花等七桥,对大明湖及湖畔的这些亭台桥堤,曾巩均有题咏。
曾巩在济南任职期间,政绩卓著,齐州百姓对他爱戴有加。同样,曾巩对济南的山川风物也情有独钟,关于济南的诗文作品也最多。据统计,曾巩《元丰类稿》一书中所收录的其作关于齐州的文章有10余篇、诗达70余首(占其全部诗作数量的1/6多),其中题咏济南风物胜景的也有五六十首。
在曾巩题咏济南风物的诗文作品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描写题咏西湖(即大明湖)景物的作品。曾巩到济南后不久,即作了《西湖二首》,生动描绘了夏日西湖紫荷飘香、湖平苇长、清光映碧、风露生凉的景物特点,表达了其对西湖风景的喜爱之情。其《西湖纳凉》一首则更加细致生动地描写了西湖的夏日景致,抒发了对夏日西湖的喜爱之情。在《西湖二月二十日》一诗中,曾巩则描写了初春时节的西湖景色,并再次表达了对西湖风景的喜爱之情。曾巩在任齐州知州期间还曾于大明湖北岸的高地上建高亭一座,并取杜甫《陪李北海宴历下亭》一诗中“北渚凌青荷”一句的诗意,名其为北渚亭。此后,曾巩独自或与友人先后多次登临、宴饮于该亭,并先后作有《北渚亭》和《北渚亭雨中》二诗。
宋神宗熙宁六年,曾巩调任襄州知州。在他即将离开济南时,济南城的百姓拥上街头,拉起吊桥,关闭城门,以挽留他们的父母官,使得曾巩不得不在夜间悄悄出城。在赴襄途中,曾巩写了一组诗,即《离齐州后五首》,表达了对济南湖泉胜景依依难舍、留恋眷顾之情。即使在离开济南很久以后,曾巩对济南对西湖的七桥风月仍一直魂牵梦萦、念念不忘,写下了《寄齐州同官》一诗。
2019年,在曾巩诞辰1000周年之际,天下第一泉风景区在大明湖汇波楼建设“曾巩展览馆”,与南丰祠遥相呼应,进一步向广大市民游客展示曾巩在此主政期间所做出功绩和他深厚的文学艺术造诣。曾巩展览馆共分为上下两层,一层展示曾巩的人生经历,二层展示曾巩的文学成就。
展馆内提取宋代建筑元素符号和曾巩文学元素符号作为艺术元素,色彩上使用老木红、城砖青、国画白和宣纸黄作为穿插色调,同时采用声光电系统重点部位重点展示,包括水墨三维动画、文学成就影片、动态影像半景画、复原模型、互动查询系统等等。同时,景区还对南丰祠进行整体改造提升。打破传统单调的祠堂模式,增加了展板展示,铸造曾巩铸铜坐像,整个祠堂质朴大气,凸显曾巩一代文学家、政治家的独特气质。(来源:天下第一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