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艺术是幸福的”,在成都市美术馆的“绘画事情——何多苓的艺术历程”的展览上,艺术家的这句话以手写体形式呈现在一面白墙上。
他3岁开始画画,7岁在杂志上发表作品,10岁在国际儿童比赛中获奖。
何多苓,一个天生就会画画的人。
1948年生于成都,毕业于四川美院,现工作生活于成都,评论认为,何多苓是中国当代抒情现实主义油画的代表,而在人物访谈节目《十三邀》中,他自称“(自封的)成都火锅协会会长”。
何多苓 图片来源:成都市美术馆
上世纪80年代初,何多苓即以油画《春风已经苏醒》、《青春》、连环画《雪雁》等作品引起轰动,成为塑造一个民族和集体形象的代言画家。作品为中国美术馆、福冈美术馆,龙美术馆等海内外艺术机构和收藏家收藏。
春风已经苏醒 布面油画 1982年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青春 布面油画 1984年 图片来源:成都市美术馆
此次展览是继2021年龙美术馆“草•色”后何多苓又一重磅大展,也是他迄今为止最完整的展览之一。展览由成都市美术馆主办,吕澎策展,按时间线索还原了何多苓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的创作。
何为“最完整”一说,还要从策展人吕澎展开。
他认为,在最近若干年的时间内,关于何多苓的个人展览不乏数量和规模,而由于从来就没有关于艺术家的一个完整的艺术历程的策展定位,本次展览的定位意在有所突破。
他在前言中写道,“本次展览取名‘绘画事情’,就是归纳艺术家的整个艺术历程的‘事’与‘情’,所强调的‘情’包含情景,即我们了解艺术家的那些基本的历史语境。”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基于此,展览主要分为四个展厅。
第一展厅将何多苓的艺术创作置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历史语境之下进行讨论,不仅展出同时期多位对画坛有着重要影响的大家高清复制画作,还汇集了100余幅何多苓70、80年代的珍贵手稿、习作,以及对他产生重要影响的画册、书籍。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第二、第三、第四展厅则完整展现了何多苓的绘画历程,分别展出了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二十一世纪初及近几年的最新创作。
此次展览有《乌鸦是美丽的》、《雪雁》、《带阁楼的房子》等众多经典油画原作,这背后又是艺术家所处的具体语境对其作品造成的影响。
乌鸦是美丽的 布面油画 1988年 图片来源:成都市美术馆
例如,《乌鸦是美丽的》和《雪雁》深受诗歌影响,至于前者,受影响于美国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的《观察黑鸟的13种方式》,里面写到:“在二十座雪山中,唯一在动的,是黑鸟的眼睛。”
《雪雁》的灵感来源便是——1984年,当何多苓第一次去美国的时候,房东曾送过他一本罗宾逊·杰弗斯的诗集。
此次展览包含的时间跨越40余年,共呈现200多件作品和部分文献资料,是对何多苓艺术生涯的一次尽可能的归纳与梳理。
在这些作品中,不仅有何多苓2022年的最新作品,也有7岁画的一幅《成阿公路通车了》的小画。值得一提的是,这幅小画在当时投稿《小朋友》并获得发表。据何多苓回忆,当时是母亲要求他画的,至于原因是什么,他已经忘记,“并且直到现在也是个谜。”
成阿公路通车了 纸本彩铅 1955 图片来源:成都市美术馆
“总的说来,我这些年的创作脉络就是在不断地追求表达的自由,这种自由是建立在时代环境和自己的思想、计划的基础上的。”在接受采访时,何多苓曾如是说道。
导览手册提示我们,在进入2010年,也就是何多苓60岁之后,其油画作品中显示出一种“无所谓”的气质,“这样一位画家似乎从年轻时就在寻找的自由,已经完全在自我的生命中实现了——不是找到,而是自己定义了——自由。”
俄罗斯森林(青铜时代)布面油画 2017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此次展出的“俄罗斯森林”系列是为此时期的代表作。2014年,何多苓第一次前往俄罗斯,在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看了几个重要的美术馆和画廊,并去了很多自然的地方,这其中就包括森林。
2016年,他开始创作“俄罗斯森林”系列。据他在采访中讲述,“俄罗斯森林”系列以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为背景,“刻画一系列具体的人的形象和精神面貌,力图画出俄罗斯森林所带来的文化深厚感。”在这其中,普希金是自由,托尔斯泰是流浪,阿赫玛托娃是忧伤,布罗茨基是黑马,肖斯塔科维奇是等待,契诃夫是夜莺。
俄罗斯森林(黄金时代)陀思妥耶夫斯基 布面油画 2017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除此之外,展览中还有不少近几年以来何多苓创作的风景作品,对象有荒草,也有花卉,或是其他动植物。艺术家曾对荒草有过一番阐述,并将其创作的相关作品称为“乱画”,“荒草虽然微不足道,但看到这些自然生长的荒草,它们彼此怎么适应,在能量上怎么争夺地盘,我觉得非常有趣。它有节奏、有韵律,甚至会出现音乐般的旋律。”
鸟飞绝 布面油画 2020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正如导览手册所总结,“何多苓的创作生涯还在继续,已经无人预知这位天赋与勤奋兼具的画家还能走到哪里。”
回到开头,“艺术是幸福的”究竟应该如何体会?实际上,艺术家在展览里的另一面白墙上提供了自己的答案,“学画五十年,有很多心得。有一条是,除了科学和宗教,艺术提供了诠释世界的第三种途径。它也许没有前二者的权力,但更能使人幸福。”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