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懒散,做事拖沓,性格还很自卑,其实很多时候是教育方式的问题。
看看这3个小事故,背后是3个心理学效应,真正学懂并加以运用的家长,能让孩子改掉这些坏毛病。
第1个小故事:罗森塔尔效应,越正面暗示孩子越自信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到一所小学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
他从每个年级选了一些学生,进行名为“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然后,他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老师,并叮嘱他们要保密。
老师们看到这份名单后,觉得这些学生肯定是非常优秀,所以也特别关注、特别喜欢。
8个月后,罗森塔尔对学生进行复试。
结果令人大跌眼镜,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不管是之前成绩很拔尖的,还是成绩一般的,都有很大的进步。
而且,所有人都变得性格更活泼开朗、自信心更强。
实际上,那份名单上面的所谓优等生,都是随机挑选的。
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老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送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老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当孩子经常接收到鼓舞、肯定的信号,他就会越来越自信,朝向优秀的方向发展。
罗森塔尔效应证明,老师越认可,孩子越自信。
家长教育孩子也是如此:父母越认可,孩子也越自信。
罗森塔尔效应也告诉我们,用鼓励代替打击,正面暗示,是教育最好的手段和方式。
赞美、积极暗示,能把坏孩子变成好孩子,而打击指责,好孩子也能变坏。
赞美、信任和期待是一种无比强大的力量,它能够改变人的行为。
人性的本质是渴望欣赏,孩子也是如此,家长的爱与期待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第2个小故事:超限效应,越催孩子却越磨叽还逆反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
刚开始,他认为牧师讲得很好,准备捐款50美元。
过了15分钟,牧师还在讲,而且内容有些重复了,马克·吐温有点不耐烦了,决定只捐点零钱。
又过了15分钟,牧师还在絮絮叨叨,这时马克·吐温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
再过20分钟,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马克·吐温不仅没捐钱,还从盘子里拿走了两美元。
这就是著名的“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告诉我们,如果同一重复的刺激过多、过强,会引起人心理上的极度不耐烦和强烈的反抗。
对孩子教育的超限效应,最明显的就是对孩子唠叨,总是啰里啰嗦讲道理,特别容易引发“超限效应”,孩子会不听、不做,甚至根本不在意。
可孩子都是“你越催,他就越慢”,甚至会陷入一个死循环:催——不动——再催——慢慢动——三催四请——更不愿意动了。
原因是什么?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引起了孩子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
这时,应该用规则代替唠叨。
做任何一件事,把原则、规则说到前面,做得不好、犯错了,就要接受后果惩罚。
父母树立绝对权威,靠的不是强权、命令和体罚,而是对规则的坚守。
以规则助孩子养成好习惯,而不是逮住问题不停地纠正,才能帮他走上成长的正轨。
第3个小事故:霍桑效应,积极关注能激发孩子动力
1920年代,美国霍桑工厂管理者发现,无论医疗制度和福利改善得多好,还是工人们住地的娱乐设施建得多好,工人们仍然是不满意,生产效率还是得不到明显提高。
问题出在哪里呢?工厂主请来心理学专家调研。
心理学家发现,如果工厂表现得重视工人,认真倾听工人的意见,工厂产值就能得到大幅度提高。
心理学上,把个人感受得到重视、情绪得到合理宣泄,个人就有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叫做“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告诉我们,渴望被关注,是人的天性,关注孩子的感受,重视孩子的看法,能让孩子变得更优秀。
读书的时候,如果学生特别喜欢哪个科目的老师,总能感受到这位老师的关注,这个科目的成绩肯定会很好。
父母也要善于利用“关注”的作用,倾听孩子,孩子的成长才能爆发出强大的动力和生命力。
我们做父母的,不要一味只关注孩子的学习,而要更多关注孩子的感受。
父母对孩子感受的关注,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爱则是推动自律的最大动力。
同时,当孩子犯错误,倾听孩子的诉说,感受孩子的想法,孩子的负面情绪得到释放,对待事情的心态就会更加平和,不但利于学习,也让亲子关系更亲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