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开发区沙河城镇十里铺村御路街上有一处别致游园。公园中筑有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的木质结构方亭一座,古亭因唐代贤相宋璟所作《梅花赋》而得名梅花亭。梅花亭曾毁于明代地震和清代水患,历经清朝复建,民国修葺,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梅花亭总高约六米,木质结构,四角攒尖式顶,瑞兽镇脊,下有立柱十六根,四根内柱为圆,十二根外柱为方,柱下原有石柱础,正方形亭底平面内铺青砖,四周边沿用青条石垒砌。值得注意的是梅花亭顶部清代修建时改为金瓜顶,原亭四条垂脊的吻兽后已被人为强行锯掉,挂在亭角上的铜铃也不知所踪。
梅花亭北建有梅花堂。梅花堂建于大清乾隆年间,坐北面南,砖木结构,庑廊外形,前有木格门窗,通檐立柱,后有石基砖墙。梅花堂南北总宽四米左右,东西通长十米,顶高四点五米。乾隆御笔题写的赋、诗、画石刻分别镶嵌在梅花堂内的北墙和东墙上,称之为“乾隆御书石刻”。
梅花亭和梅花堂是园中最为古老的建筑。数百年风雨飘摇,古建已经破损严重,去年夏季开始当地政府便着手对梅花亭整个园区进行修缮翻新。目前,主体建筑和景观小品已基本竣工,正在进行最后阶段的地面收尾。
提到梅花亭,不得不提长松亭。因宋璟少时曾写《长松篇》以自兴,《梅花赋》以激时,明正德年间沙河知县方豪对宋璟墓园修复竣工后便在墓园东边的十里铺村西北角修建了梅花亭,在墓园西边户村南部等距离修建了长松亭。可惜的是长松亭被大水冲毁后没有修复。
这处不起眼的梅花亭园,曾临时用作赫赫有名的清代帝王乾隆皇帝的行宫。时任沙河知县的孙凤立在乾隆十四年底赴京走亲访友时,一个偶然的机会无意中获悉乾隆皇帝次年南巡返程会途径沙河。于是精明的孙知县便提前谋划,煞费心机地对梅花亭和宋璟墓进行了重新规划、修缮和拓建。
经工匠园林化设计拓建后的梅花亭形成了一座外绕围墙内设行宫的精致雅园。阁楼式大门气势恢宏,贵气十足。园内小桥流水,鱼翔浅底,松竹辉映,梅香四溢,假山曲径,回廊相连。行宫为新筑的七间瓦房和东西厢房各三间。行宫设计紧凑,建筑精美,宽敞明亮,用具齐全,方便舒适,深得乾隆欢心。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秋,乾隆皇帝巡视河南返京途中,到沙河第二天在顺德知府和沙河知县的陪同下参观完宋璟墓后,晚上就驻跸在梅花亭行宫。此后几日,乾隆皇帝便在松竹环绕、绿柳浓荫的梅花亭行宫静心养神,品尝当地醋溜豆芽和古城御藕,赏读宋璟的《梅花赋》。
在梅花亭行宫小住期间,乾隆共留下了多篇御笔诗画。其中有行书题写的宋璟所作《梅花赋》,御题《宋璟祠诗》、《东川诗》和《梅花亭诗》三首,手画古梅一本。孙凤立见到后如获至宝,叩首谢恩。后在梅花亭园内建三间瓦房用作专用祠堂,用于供奉刊刻到石上的乾隆皇帝御笔诗画。这三间参照宋璟墓园旧有建筑瓦房就是现在的梅花堂。
乾隆御笔题写的赋、诗、画石刻分别镶嵌在梅花堂内的北墙和东墙上,后人称之为乾隆御书石刻。自西向东依次为梅花图、梅花赋、东川诗。乾隆御笔字体结构严谨、运笔柔润、婉转流畅、潇洒华丽。赋书互映、珠联璧合,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御笔古梅冰清玉洁,暗香浮动,独放异彩,堪称画龙点睛之作。
乾隆皇帝对唐代名相宋璟的品德和他所作《梅花赋》推崇之至。但因宋璟《梅花赋》全文共675字,篇幅较长,本文不再引用。谨将乾隆《驻跸梅花亭因绘梅花小幅并纪以诗》附上:
重吟赋句忆前贤,便是无花地亦仙。
剩有亭名传故里,因教画意补东川。
宛然疏影临清水,行矣明朝隐断烟。
俯仰漫须怜往迹,风华尔许在诗编。
邢台古建梅花亭所在的十里铺村原为沙河市管辖,现归属高开区,北距邢台市区仅十公里,紧邻107国道,交通非常便利。该村梅花亭园是近郊很有历史文化底蕴的一处雅致园林,亭因宋璟《梅花赋》而名,园因乾隆驻跸留下的御笔石刻而珍。现即将修复竣工,是近郊仿古打卡的不错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