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介绍本篇内容之前,需要先了解一个基本问题:什么是用户行为?
在传统零售业中,如沃尔玛、大润发、家乐福等商超,从顾客走进门口的那一刻就开始了购物行为,无论是在广告牌/休息区/商品售卖区各个位置的停留时间,还是看到每一件商品的角度,以及是否与店员交流,即用户在购物场所发生的所有行为,都属于用户行为范畴;
同时,从实体零售业到电商领域,埋点日志几乎记录了用户的所有行为,什么时间访问商店看了哪些商品,向我们准确反应了用户在商店的购物行为。

本文会围绕以下3个问题展开讨论:
1. 为什么要分析用户行为?
2. 有哪些常见的用户行为分析角度?
3. 一些用户行为发现总结(抄作业)。

From小编:在编辑本节内容时,本打算偷个懒,罗列出不同岗位/职能对数据的需求场景,写到一半发现是纯纯粹粹的指标堆砌,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决定推翻重写回归商业本质。

一、为什么要分析用户行为?

1. “顾客为什么来到商店?又为什么空手离开?如何设计出吸引顾客的广告?货架上如何陈列才能让顾客更快速更便捷找到商品?如何增加顾客与店员之间的互动?”
顾客在哪里,看见什么,做什么思考,产生什么反应,都是购物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多维度的行为矩阵,通过研究这个复杂行为矩阵,来实现更高的商业目标。

2. 用户行为分析的价值是什么?个人观点是:科学与创新。
1> 我们不能忽视乃至否定行业先行者的经验论,但也希望有更精细更科学的运营方法,来帮助我们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生存;
2> 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人消费行为可能是不同的,我们需要持续更新对消费者的理解。

二、常见的用户行为分析角度

在企业中每个人的背景、职能不同,对数据的理解也不同,我对数据分析的理解是:对假设的验证,先分析后数据。

用户行为数据指标是非常多的,单从留存率来讲,就有次日/2日/3日/周/月留存之分,在数据获取上也会非常耗时。这就要求提前确认需要验证的假设,以及数据的使用场景,再进行数据的获取分析。(备注:不同职能团队对数据的需求场景是不同的,技术开发层面会关注功能的稳定性,产品经理更关注功能的用户使用量及结果转化率,运营则更关注功能的成交量。)

可以围绕这几个问题来搭建用户行为指标:
用户是谁?用户从哪里来?用户到店的行为如何?以及如何维护与用户的关系?
再围绕大问题进行具体剖析,接下来会详细解释。(Q代表提问,A代表回答)

1. 用户是谁?
Q:我们产品吸引到的消费者有哪些特征?年龄、性别、学历、婚否、育否、消费水平、兴趣爱好如何?基于这些信息我们能做些什么?如何获取这些用户数据?
A:好问题,希望下面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1> 第一个问题经常被描述为用户画像,由于个人信息属于隐私信息,所以只能由用户主动填写、授权得到,常用方式有注册时填写、电话回访、短信/粉丝群推送问卷等(注意个人信息大部分情况下是未经验证的,若统计结果与预期差异较大,需要考虑数据源的准确性)。有技术实力的企业会内部设计用户标签(主要根据用户在网站上的浏览、购买行为抽象为标签),如:是否价格敏感、品牌偏好、消费水平等,也有企业会从外部数据服务商采购用户标签。
在获取数据后,常做各个特征分布分析/特征值交叉分析;
(如下图:该企业以中年用户为主,青年为辅,其中女性用户略高于男性。)

2> 获取用户画像后,企业会基于对用户特征的分布及市场认知,辅助商业决策,如:潜在需求分析,目前提供的服务是否匹配用户群体;
3> 在实际操作中常用的数据源:用户注册信息表、访问网站的埋点日志(能获取到哪些数据取决于做了哪些数据埋点建设)。

2. 用户从哪里来?(站外)
Q:顾客从哪些渠道了解到店内的活动?
A:这个问题有些复杂哈,对于不同店铺载体(独立APP/微信小程序/PC网页/淘宝店/京东店...)的分析思路是有差异的,考虑到独立APP分析相对简单,PC网页商城市场逐渐缩小,淘宝京东店后台有晚上的流量来源数据看板,因此这里我们以微信小程序为例。
1> 微信小程序寄生于微信生态,当用户在微信内搜索关键词、打开分享链接、点击公众号菜单等上百种入口都可能会给小程序带来用户访问。
对于如此多样性的入口,微信为开发者提供了详细的场景值说明及部署文档,可以点击这里查看场景值列表:

https://developers.weixin.qq.com/miniprogram/dev/reference/scene-list.html

微信场景值示例

2> 当有了关于场景值的数据记录,再来计算打开小程序的来源入口就非常容易了,group by + count distinct搞定;
3> 需要特别指出,打开APP大部分用户会来到首页,但打开微信小程序的落地页是非常分散,有时需要针对不同落地页进行来源分析;
ps:如下图所示,某小程序Top3流量来源为:首页最近使用&我的小程序、首页顶部搜索框、发现页搜一搜,其中最近使用&我的小程序为最大的流量来源,由此推测大部分用户为老客。

3. 用户如何购物?(站内)
Q:用户在店内的行为路径如何?如何提高下单转化率?
A:这里可以将问题转换成4个问题,用户啥时候来逛街?逛街体验如何?喜欢逛哪些区域?以及如何让更多人买东西?
1> 用户啥时候来逛街?即分时段用户访问量(叮咚买菜、抖音、京东的访问量高峰时段是不一样的);

2> 逛街体验如何?各个页面的加载失败率、停留时长、回访率...
3> 喜欢逛哪些区域?即不同位置的访客量、以及不同业态访客量(也可以分析各个位置/业态GMV产出);

这个示例较为简单,实践中可以做交叉分析

4> 如何让更多人买东西?一个完整购买流程,先后经过浏览/搜索->浏览商品详情页->商品对比->加入购物车->支付成功几个环节,在不同环节的提升方法也是多样化的。
例如提升商品点击率,常见方式有:爆款推荐、个性化商品推荐算法、商品图片放大、氛围标签(节日/特价/限购...)、视频动图等。市场是不断发展演化的,需要持续探寻有效方法。

4. 如何维护用户关系?
Q:如何让用户更多得来店里?
A:当然是“满足他们的需求”(说这话会被打),因个人水平有限,以下仅做参考。
可以从用户分层、触达理由、触达方式来思考。
1> 用户与店铺的交互行为很多,如:访问、浏览、点击、下单、评论、分享,为了准确把握用户需求,需要对用户行为进行分类,然后再根据不同群体的特征,进行精细化运营,促进用户的回访/下单。常用的用户分层模型为:AARRR、RFM;

2> 触达理由:即给用户一个到店理由,可以是节日、给福利、新品到店等;
3> 触达方式:不同广告呈现方式需要不同的触达途径,如:文字+图片类使用短信或微信服务通知、文章类使用公众号、视频类选择抖音快手视频号等平台信系列,常见方式有短信、APP Push、微信公众号、微信服务通知、微信社群等。

三、一些用户行为发现总结

1. 约3%的销售额是从历史订单中被加车下单;
(对于【再来一单】这个功能设计的因果关系,可能是先洞察用户需求设计出的功能,而不是数据驱动设计的功能,推测依据是:企业因为3%的销售额而开发新功能的可能性较小。)

2. 在商品呈现上是一行1个比一行2个用户体验更佳,习惯使用右手点击比率为90%;

3. 零售业周日周一流量+下单转化率较低,周四周五周六的下单转化率较高;
4. 用户在商店内看的商品越多,下单概率越大,且至少10%的用户会购买畅销品(实体商超的促销商品垛,电商的首页爆款推荐区;);
5. 首页Banner位置的点击率偏低,介于1.5%-5%之间,在大型促销期间也不会太高(与用户操作习惯有关);
6. 用户更喜欢向下滑动而不是左右滑动;
7. 20%-30%的销售额来自分类页(货架页)加车;
8. 用户在线上消费时对较价格敏感(对比线下消费)。
先写这么多吧...

举报/反馈

千行小时光

1384获赞 346粉丝
数学之理纯粹,生活金树常青。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