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平定信离任后,三河国(爱知县)吉田藩的藩主松平信明出任老中首座,本多忠筹等老中继续留任。宽正改革方针在稍作调整后,基本上仍得以贯彻。文政元年(1818)松平信明去世后,沼津藩主水野忠成升任老中首座,同年,水野忠成采取了一项重要政策:改铸货币。所谓“改铸”,就是将市场上流通了90年的金币“元文小判”逐渐回收,重铸新的金币“真文二分判”。
翌年,幕府又对银币采取了相同政策。采取这项政策的目的就是减少货币成色。以金币为例,“真文二分判”和“元文小判”虽然重量相等,但是成色差异不小,二者比率为56.41%比65.71%。自文政元年(1818)至文政九年(1826),幕府财政因改铸货币而获得的黄金收益达184万两。水野忠成良好的“政绩”得到将军的赞许,从而权势更加扩大。水野忠成也出身于旗本家庭,也曾担任将军德川家齐的“小姓”,因此被称为“当今的田沼”。两者还有一点更像,那就是热衷于金权政治,沉迷于权钱交易。关于水野忠成索贿受贿的事例,史籍中多有记载。如当时经常出入官府的儒士松崎慊堂在日记中写道,曾目睹某大名差人将装了1000两银子的箱子送往水野忠成的府邸。
古河藩主土井氏在江户的家老,也在日记中写下了他向幕府权臣中野石翁行贿的事。这种“情实”(徇私舞弊)和“赠贿”的事例,在史料中屡见不鲜。官员贪腐和将军疏于政治直接相关。据历史记载,德川家齐在江户幕府历代将军中有两个“最”,一是在职时间最长,达50年;二是拥有侧室最多,达40人。高尾彦四郎以笔名“柳亭种彦”描述的德川家齐奢侈糜烂的“大奥生活”,就是例证。将军既然如此不堪,官员纲纪松弛,贿赂公行自然难以避免。与官商坑灌一气和骄奢淫逸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不聊生,而民不聊生既是天灾也是人祸造成的。
纵观日本历史,江户时代自然灾害的发生最为频繁,受灾程度也极为深刻,如享保、天明、天保三大饥馑;宝永、历史教学问题2022年第5期安政年间的震灾;明历、明和的火灾;享保、安政的疫情。江户时代因自然灾害而改元达13次之多。以江户时代“三大改革”的年号为例,取义《后汉书》“享兹大命,保有万国”改元“享保”,是因为发生了“大饥馑”和“天变地异”。取义《左传》“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改元“宽政”,是因为发生了“天明大饥馑”。取义《孟子》“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改元“天保”,是因为当年七月京都发生了强烈地震。必须强调的是,自然灾害不仅是“改元”的背景,同时也是“改革”的背景。江户时代第三场改革“天保改革”,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天保四年(1833),以奥羽地方为中心,气候异常,水稻欠收。“民以食为天”。天保八年(1837),暴动和骚乱在日本全国各地爆发。而且与以往不同:“以往一个村或充其量数个村的请愿,扩大为藩和代官所支配的整个区域,即几个村的联合。这种大范围的‘强烈要求’被称为‘全藩一揆’。”在当时波及日本全国的动乱中,最著名的是爆发于大阪的“大盐之乱”。
大盐平八郎名后素,字子起,通称平八郎,是阳明学派儒者,14岁承袭父职担任了大阪“町奉行”(市政长官)的“与力”(助理)。天保元年(1830)辞去公职开设私塾“洗心洞”,专事教育与著述。“凶作”(欠收)后,被称为“天下厨房”的大阪米价急涨,引起平八郎不满。他向町奉行迹部良弼提出了“穷民救济策”。但是,迹部良弼不仅不予采纳,还威胁他说,你已离职隐居,若干预政事将受处罚。原本就对町政极为不满的平八郎遂决定起事。“大盐之乱”影响波及各地,引起连锁反应。大盐平八郎则被誉为“名实相副的阳明学者”,因为他实践了阳明学的基本理念:知行合一。他的讨伐檄文以汉文写成,慷慨激昂。在此择其一段,从中可见其起事之诉求:“我等兴师问罪,不同于乱民之骚扰;既欲减轻各处年贡诸役,并欲中兴神武天皇之政道。待民当以宽仁为本,应该重建道德纪纲。须一扫年来骄奢淫逸之风,令四海共沐天恩。
今生得养父母妻子,脱离当前苦难,来生去安乐世界得见于今日。尧、舜、天照大神之盛世,虽或难于重现;而中兴气象,当可光复。”“大盐之乱”同年,德川家齐把职位让给了次子德川家庆,自己当了“大御所”。德川家庆幼名敏次郎,继任将军时已45岁,但因“大御所”的存在并不掌握幕政实权。天保五年(1837)闰正月,水野忠成病逝,水野忠邦出任幕府老中首座。天保十二年(1841)正月三十日,69岁的德川家齐寿终正寝。水野忠邦不失时机地领导并推进了天保改革。这场改革得到了将军德川家庆的信任和支持。天保十二年(1841)五月十五日,幕府官员聚会于江户城,为德川家庆贺寿。德川家庆当众宣布:“所谓政事,自当代代考虑,然享保、宽政之路线不应违背,望诸君勉力遵行。”水野忠邦的改革首先从整肃幕府纲纪入手。德川家齐在世时,他身边的一些人索贿受贿。由于这些人得到宠信,无人敢检举揭发。德川家齐死后,那些人甚至趁幕府举行葬礼,管理松懈,偷盗公家财物。水野忠邦得到儒官成岛司直汇报后大怒,对作奸犯科者严加惩罚。
之后,水野忠邦定下几条规矩:第一,向长官汇报不能报喜不报忧;第二,对上峰不当作为提出批评绝非不敬;第三,如果对政事有自己看法,即便超出职权范围,也应大胆提出。同时,幕府对各官衙的经常收支开展调查,以惩治贪腐,精简开支。在围绕如何开展改革方面,幕府内部意见并不一致,但是在水户藩主德川齐昭等强力支持下,水野忠邦仍推行了改革并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政策:
(一)颁布“株仲间解散令”和“降低物价令”。水野忠邦认为,“株仲间”(行会)的垄断性经营,是导致物价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因此下令解散江户“问屋仲间”等所有“问屋”,免除“冥加金”,同时废除一切商业特权,规定商品销售“由民间直接自由买卖”。幕府任命了一批市场监察官员,加强幕府对市场物价的监控;同时多次颁布“降低物价令'特别是命令降低土地、店铺的租金,以降低商品成本。
(二)农政改革。天保十二年(1841)十一月,幕府向全国代官提出了农政改革方针,基本内容是:1.在收受年贡时采取正确的方法、手段;2.禁止农民奢侈;3.鼓励开垦荒地;4.促进“见取场”(刚开垦的生地)的高收入化。5.奖励储粮备荒;6.节俭村行政开支;7.精简代官所的开支。为了使上述方针得到贯彻,幕府又发出了一系列指令,主要精神是强调“民为邦本”的儒教仁政思想;重视稻米生产;8.厉行节俭,严禁奢侈。
(三)参拜“日光”和颁布“上知令”。水野忠邦重新实施了参拜日光东照宫、祭祀神祖德川家康的计划。参拜东照宫始于第二代将军德川秀忠,由将军率领大队人马从江户出发,沿日光街道行进。德川吉宗和德川家治为了厉行节俭,力戒仪仗华美,行列总人数仍达14至15万人。但是,安永五年(1776)第十代将军德川家参拜后,一直没有施行。重新参拜东照宫,其用意就是显示幕府的威严,要求社会各界对幕府将军忠诚和服从。
水野忠邦还实施了几项“开源”措施:一是采纳“堪定吟味役”根本善左卫门提出的建议:征收“御料金”,即向豪商等课征用于政府财政开支的税金。二是开发“印旛沼”(位于千叶县北部的湖沼)。“印旛沼”开发始于田沼时代,后因资金不足多次停顿。天保十三年(1842),幕府起用代官篠田藤四郎为负责人,重新开工。三是颁布“上知”令。“上知”又写作“上地”,即要求各大名将部分领地交还幕府。天保十三年(1842)六月初,幕府向江户周边拥有领地的大名、旗本发出了“上知”令。四月中旬又向大坂周边的摄津、河内、和泉、山城、大和国发出了“上知”令。
最终,江户、大坂近郊50万石大名、旗本的“知行地”被一举纳入幕府领地。幕府另封以其他地方的土地作为补偿。这项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自江户幕府成立以来的领地分配原则。水野忠邦推行的天保改革的三大举措,除征收“御料金”相对比较顺利,另两项让大名旗本“割肉”的举措则引起极大不满。水野忠邦和德川家庆也因此矛盾日益加深。天保十四年(1843)闰九月七日,德川家庆命令撤回“上知令”。十三日,德川家庆又以水野忠邦“独断专行”为由,罢免了他的老中首座职务,并令其“谨慎”(禁闭)。水野忠邦主要支持者的职务也相继被罢免。对于将军的这项命令,不仅水野忠邦的政敌和豪商弹冠相庆,而且因征收“御料金”和“上知令”而须多交年贡的农民,也欢呼雀跃。在水野忠邦被勒令“谨慎”的当天黄昏,大批民众将其府邸包围,往里投掷石块。
十年后,江户幕府在内忧外患中,在波涛汹涌的“倒幕”浪潮中覆灭。结束语纵观世界历史,各国政府推行的改革,本质都是权益的重新调整和分配,江户幕府推行的三大改革亦是如此。享保改革使日本开始社会转型,但是这种转型是强化幕府对整个社会经济和意识形态的集权控制,不是激发社会活力和使民众享有更多权益。宽政改革更是“决意将日本引向绝对主义”。到内忧外患日甚一日的天保年间,幕府为了维护幕藩体制让武士们“割肉”的举措,更是引起后者极大不满,为“倒幕运动”的兴起留下了伏笔。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将不难理解在“佩里叩关”、日本结束锁国后,“尊王攘夷”为何能够成为社会变革和标志日本近代民族主义最终形成的旗峡。
“如果把明治维新的定义限制在1867年和1868年的那些事件上,那么,它所构成的就仅仅是一场政变,是统治权力从统治阶级中的一些人向另一些人手中的转换。”政变所以发生,根本原因是江户时代的三大改革孕育了深刻的社会阶级和阶层矛盾。